首页 > 古代典籍 > 先秦典籍

仪礼:《仪礼》简介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仪礼

仪礼:《仪礼》简介


  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
  
  《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 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 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 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当时属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 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三个篇次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 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
  
  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当北宋熙宁(1068~1077)中一度废《仪礼》不为经,元祐(1086~1094)间又恢复。历宋、元、明,续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为世所称。

  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 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 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经文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 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 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 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或称为「礼经」、「士礼」。

精选推荐

  • 礼记:礼记  丧服四制
    礼记:礼记 丧服四制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

  • 礼记:礼记   燕义
    礼记:礼记 燕义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 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凡国之政

  • 礼记:礼记 祭法
    礼记:礼记 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

  • 礼记:礼记 投壶
    礼记:礼记 投壶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旣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旣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