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儒家思想导读:第十章、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导读:第十章、儒家思想的发展
    小雅认为,儒家思想发展到孟子、荀子已经很完善了。汉朝以后的大儒们吸收一些其它思想,如道家、佛家,将儒家思想重新用新名词解释一下,主体不离孔子本 意,更多的大儒其实并无新意,只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古人的内容。这其中不乏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十一章、结束语
    儒家思想导读:第十一章、结束语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笔下的圣人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的行为至高至圣,没有任何超出仁义的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汉景帝 时曾围绕“汤武受命”这个问题展开了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八章、儒家何以成为正统
    儒家思想导读:第八章、儒家何以成为正统
    孔子生前虽然遭到讥讽甚至围攻,死后在弟子尤其是孟子和荀子的倡导下,儒学成了“显学”,即使在秦国以法家为主导的国家中,儒学仍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当吕 不韦主政时,儒家思想更得到进一步推广。秦统一中国之后因术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九章、儒家的大劫难
    儒家思想导读:第九章、儒家的大劫难
    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影响着每一个华厦子孙,这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次浩劫,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针对术士骗人进行的,但法家之外的各家都遭 殃了。第二次是五四运动,是专门针对儒家的一次批判运动,这也许是物极必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六章、如何学习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导读:第六章、如何学习四书五经
    小雅当初学习时用的是朱子整理的繁体《集注》,当中大字小字混杂,各家注释罗列,让人头昏眼花,学习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看了几遍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 没有一人来指导,当时没有互联网,更不可能百度一下。后来我便采取一策略,所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七章、人性善恶之辩
    儒家思想导读:第七章、人性善恶之辩
    性恶论的荀子出来讲学之时,性善论的孟子已经去世多年,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听到两位超级大儒来辩驳,而孟子的弟子虽与荀子辩论过,因其水平有限近似于无理取 闹,到了唐宋韩愈、王安石、苏轼、扬雄等十多位文豪又争论的天翻地覆,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四章、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导读:第四章、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上面讲了“仁义”的最初思想,在现实中一个人既可能是上级,到另一地方可能变成下级,例如周公在周是臣,在鲁是君。有时儿子可能是父亲的上级,年小的是年 长的长辈等等,也就是上下级别、年龄长幼困难等导致狭义的&ld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五章、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导读:第五章、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孔子死后很快就进入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宣传推广自然由孔门弟子担当。孔子弟子众多,贤者也有70多人,有的修身、有的入仕、有的经 商,而从事教育的主要有八家(不是八个人):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三章、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儒家思想导读:第三章、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后人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认为是儒家做人的根本,这完全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是没有搞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关系所造成的。“道”即“无”, “无”生“有&rdq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一章、前言
    儒家思想导读:第一章、前言
    在小雅的心目中,道家思想最为深奥莫测,佛家思想最能救人于痛苦,墨家思想适合穷人生活,儒家思想最是虚伪。尽管如此,小雅仍尊孔子为圣人,仍愿意为推行 儒家思想尽自己最大努力,这是因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社会腐败,孔子明知
    诸子百家
  • 儒家思想导读:第二章、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思想导读:第二章、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孟子派的很多人认为儒家的核心是“仁”,而荀子派的很多人则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是“德”、是“中庸”等等,说法不一。还有人认为,孔子之 后儒分为八,八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八十章
    老子集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3]【注释】[193]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八十一章
    老子集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194]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95]【注释】[194]这段话“出口,淡乎其无味”。而且前面也都讲过了,应该没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八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86]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87]正言若反。[188]【注释】[186]那么攻“柔弱”者是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九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189]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190]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191]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92]【注释】[189]一味的“调解”所谓内部纷争或与其他人的矛盾是没有尽头的。统治不可能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六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83]【注释】[183]统治的脆弱可见一斑!在老子的时代,与更加古老的时代的决裂正在开始;新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七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184]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185]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注释】[184]这里老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四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179]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180]【注释】[179]杀人应该作为统治者最后的手段来加以运用。如果过于轻易地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五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181]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82]【注释】[181]这里的分析太透彻了!如果“上”不煽动,“民”应该是相对消极、静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一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72]【注释】[172] 知道自己不知道,“孺子可教”;不知道自己知道,“病也”。圣人之所以知道自己知道,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知道的。反之亦然。所以这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二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173]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174]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175]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176] 故去彼取此。【注释】[173]好啊,好啊!什么才是暴力的全部?人民。和人民的暴力相比,任何国家机器都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三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177]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78]【注释】[177]虽然说“或利或害”,但是从直观上看,显然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六十九章
    老子集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68]【注释】 [168]“哀兵能胜”。保持低姿态,充分考虑并运用各种因素,才能克敌制胜。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七十章
    老子集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169]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170]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171]【注释】[169]“言有宗,事有君”。这就是说,存在一个唯一的光源,发散普遍的光。那么
    诸子百家
  • 老子集注:第六十七章
    老子集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164]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165]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