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鬼谷子白话文:第八 摩篇 1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鬼谷子白话文

鬼谷子白话文:第八 摩篇 1

【原文】

摩者,符也①。内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③。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④。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⑤,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⑥。

【注释】

①符:符验,指情感的外在表现。

②内符者,揣之主也:通过观察他人的外部表现而判断出其内心欲求,这就是揣摩的根本。陶弘景注:“内符者,谓情欲动于内,而符验见于外。揣者,见外符而知内情,故曰内符为揣之主也。”以上两句总括揣情与摩意的深刻关系。谋士游说他人之前,必须对时势和对方心里做深刻了解,才能获取好的效果。

③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使用揣情、摩意的方法,必定是隐秘而幽微。陶弘景注:“揣者,所以度其情;慕摩者,所以动其内符。用揣摩者,必先定其理,故曰用之有道。然则以情动情,情本潜密,故曰其道必隐也。”谋士要揣摩他人的想法,而不显露自己的意图,必然要费一番周折,这中间是隐秘而幽微的。

④“摩之”两句:陶弘景注:“言既揣知其情所趋向,然后以其所欲微而摩之,得所欲而情必动。又测而探之,如此则内符必应。内符既应,必欲为其所为也。”测而探之,通过观察、分析,探知对方真实欲求。

⑤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收敛锋芒,隐藏真相。窌,地窖。匿端,隐藏端倪。陶弘景注:“君既有所为,事必可成,然后从之。臣事贵于无成有终,故微而去之尔。若乃己不同予此计,令功归于君,如此,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情逃而窌塞,则人何从而知之?人既不知所以,息其所谮妒,故能成事而无患也。”战国谋士要游说君主,便要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欲,以与群臣和谐相处,有功则归于主上,以免功高震主。

⑥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谋士的观察细而隐,人们的情欲显而彰。一般人只看到彰显的部分,而不了解谋士的隐藏目的,所以就无事不成了。陶弘景注:“此摩甚微,彼应自著,观者但睹其著而不见其微,如此用之,功专在彼,故事无不可也。”

【译文】

揣摩试探,是揣情的一种方法;使对方的内心欲求得以显现,这是“揣情”的根本所在。使用揣摩试探的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隐秘的。通过揣摩试探对方的欲求,探测对方的内心真实,其内情就会有所显现。对方的内情一旦有所表现,就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了预期目标,就要有意保持微妙的距离,并且堵塞漏洞,消除痕迹,隐藏形状,掩饰真情,使人无法识破自己的行动。这样既实现了目的,又不留下祸患。用这种方法揣摩试探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内情必然有所反映。根据对方的内情而采取行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精选推荐

  • 鬼谷子白话文:第六 忤合 3
    鬼谷子白话文:第六 忤合 3

    【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④,故归之不疑也。【注释】①忤合:逆合。《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4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4

    【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①。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②。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④,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⑤,可以检下⑥。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⑦。【注释】①合离:分合。

  •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3
    鬼谷子白话文:第四 抵巇 3

    【原文】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

  •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3
    鬼谷子白话文:第二 反应 3

    【原文】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①。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②,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注释】①“常持”句:用一种钓语的方式诱使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