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启蒙教育

国学入门:11.9 李贽: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国学入门

国学入门:11.9 李贽: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李贽其人】

清醒的人往往都是极其痛苦的人,屈原吟唱着“世人皆醉我独醒”,最终走向了汨罗江,很多诗人都因为无法面对现实,选择了轻生。今天要说的一个思想家,也是这样一个命运悲惨的人,他就是明末的李贽。

李贽生于明代后期,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他也是福建人,似乎到了宋以后,南方表现得更为活跃,出了不少思想家。

李贽是一个回民,原姓林,中举后才改姓李。林家是世代巨商,到了祖父辈手里,家境开始衰落。李贽担任过老师、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云南姚安知府等职,行走了大半个中国,在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的腐败,常与上司发生争执。经受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之后,李贽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陽明先生的学说,并研究佛学。后来著有《初潭集》和《焚书》。书中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自然受到道学家的报复,被下狱。那时李贽已经76岁,他不堪忍受监狱的酷刑,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而亡。

【李贽思想】

有人说李贽是一个狂人,但他能对反抗礼教的普通农家妇女顶礼称颂;也有人说他痴呆愚顽,可他写出了令人难以诠释的横空出世之作《焚书》。他为了追求自由,不惜剃发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崇高思想,不惜挥刀自刎。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认为人心就像张白纸,在最开始的时候,总是纯洁无瑕的。所谓童心,就是最初的真心,它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但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知道保持好名声,掩盖丑陋的行为,追求现实的利益,童心就渐渐被遮掩了。

李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鄙视虚伪,有情感就大胆地抒发,毫不顾忌外界的反响,他认为人间最美的东西,就是真情实感。

李贽也知道,自己的观点不会被正统所容,所以就给自己的著作起了《焚书》的名字。他的思想,大多体现在《焚书》中。他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驳斥封建礼教,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从《焚书》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最恨的是虚伪,最厌恶的是束缚,最崇尚的是真情,最爱的是童真。他对社会上种种约束人的行为,窒息人的性情的规则嗤之以鼻,他指出明朝社会“满场皆假”,没有肯说真话的人。《焚书》并没有被焚,而是靠着睿智的思辨和犀利的文笔一直流传到后世。

【李贽故事】

天下第一

有学生问李贽说:“我生来就要强,凡事一定要做第一才罢休。”

李贽说:“你想做什么样的第一呢?”

学生说:“什么都想,要么就是学问第一,要么就是武功第一,要么就是财富第一,总之,我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贽说:“其实你已经是天下第一了。又何必再求呢?”

看学生不理解,李贽就问道:“天下有第二个你吗?你的性格、声音、气质、爱好在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个,所以,做好你自己,保持好你的个性,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精选推荐

  • 国学入门:11.6 王安石:毫无私心的“拗相公”
    国学入门:11.6 王安石:毫无私心的“拗

        【王安石其人】    与天才同时代,其他的人都会显得黯淡无光。但是与苏东坡同时代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无法被忽略的,他们的才华不如苏东坡,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关心同样热切,如王安石,他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

  • 国学入门:11.4 李世民:越虚心越得人心
    国学入门:11.4 李世民:越虚心越得人心

        【李世民其人】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他原本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兄弟之后夺的皇位,可以说是有违人伦的,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勤政爱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大肚能容,为繁荣的唐朝

  • 国学入门:10.8 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国学入门:10.8 十义:道义不分年代

        【十义简说】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如果有人出卖了朋友,或者是抛弃了家庭,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都要受到谴责。不论在哪个朝代,中国人都讲求做人的原则,而且除了小部分的观点因历史条件而改变之外,绝大部分的道德礼仪

  • 国学入门:10.4 士相见礼:在重复中表达诚意
    国学入门:10.4 士相见礼:在重复中表达

        【士相见礼简说】    今天我们见到朋友,都会点头致意,表示问候。古代的问候和见面的礼节更加繁琐详细,我们学一点古代的相见之礼,大概就能体会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情趣。    士是一种身份,一般只有有社会身份的人,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