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四-痔病诸候(凡六论)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四-痔病诸候(凡六论)

一、诸痔候

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形证各条如后章。又有酒痔,肛边生疮,亦有血出。又有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

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陰陽,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有一方而治之者,名为诸痔,非为诸病共成一痔。痔久不瘥,变为 了。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

又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治五痔。

又云:两手抱足,头不动,足向口面受气,众节气散,来去三七。欲得捉足,左右侧身,各各急挽,腰不动。去四肢、腰上下髓内冷,血脉冷,筋急闷,痔。

又云:两足相踏,向陰端急蹙,将两手捧膝头,两向极势,捺之,二七竟;身侧两向取势,二七;前后努腰七。去心劳、痔病。

二、牡痔候

肛边生鼠乳,出在外者,时时出脓血者是也。

三、牝痔候

肛边肿,生疮而出血者,脉痔也。

四、脉痔候

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五、肠痔候

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

六、血痔候

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

精选推荐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三-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三-痈疽病诸候下(

    十七、缓疽候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荣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盛者,则肿结痛深,而回回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肉俱烂,如牛领疮,渐至通体青黯,不作头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

    一、丹候丹者,人身体忽然 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断人四肢;毒入腹,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二、白丹候白丹者,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

    一、喉痹候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陰陽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陰,浮者为陽,若右手关上脉陰陽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

    一、牙齿痛候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陽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陽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