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中药材大全: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中药材大全

中药材大全:乌梅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原态

乌梅-药材

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应用】

1.肺虚久咳。本品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经能敛肺气,止咳嗽。适用于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可与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2.久泻,久痢。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痢作用,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可与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 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 如乌梅丸(《圣惠方》)。

3.蛔厥腹痛,呕吐。蛔得酸则静,本品极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呕的功效,为安蛔之良药。 适用于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常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4.虚热消渴。本品至酸性平, 善能生津液,止烦渴。治虚热消渴, 可单用煎服,或与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此外,本品炒炭后,涩重于酸,收敛力强,能固冲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疮毒,可治胬肉外突,头疮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2.《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 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扑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止一验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

2.药理作用:本品水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离体兔肠管的运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的活动有抑制作用;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休克及组胺性休克有对抗作用,但对组胺性哮喘无对抗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用乌梅枯痔注射液注射于内痔核内,治疗初期内痔、叶状内痔、花圈状内痔、曲张型混合痔平均于2周内治愈(江苏中医杂志,1980,5:29)。 用乌梅浓煎,顿服,同时口服维生素B、C等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74例,均获良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94)。另外,本药尚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婴幼儿腹泻、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精选推荐

  • 中药材大全: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

    五倍子-原态五倍子-药材五倍子-饮片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 Val. Sinica (Diels) Rc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 Melaphis chi

  • 中药材大全: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根-原态麻黄根-药材麻黄根-饮片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四川等地。立秋后采收。剪去须根,干燥切

  • 中药材大全:龟甲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龟甲的功效与作用

    龟甲-原态龟甲-药材龟甲-饮片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腹甲及背甲。主产地浙江、湖北、湖南等。全年均可捕捉。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剥取甲壳,除去残肉,晒干,以砂炒后醋淬用。【药性】甘,寒。归肾、肝、心经

  • 中药材大全:天冬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材大全:天冬的功效与作用

    天冬-原态天冬-药材天冬-饮片为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切片或段,生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