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排名 古代兵法百科大全

最新列表

  • 冰鉴译文:冰鉴内容简介
    冰鉴译文:冰鉴内容简介
    《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分7章。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
    古代兵书
  • 吴子兵法:论将
    吴子兵法:论将
    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
    古代兵书
  • 吴子兵法:应变
    吴子兵法:应变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吴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
    古代兵书
  • 吴子兵法:料敌
    吴子兵法:料敌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
    古代兵书
  • 吴子兵法:治兵
    吴子兵法:治兵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信。”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
    古代兵书
  • 三略译文:下略译文
    三略译文:下略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附的,国家就能强盛;圣
    古代兵书
  • 吴子兵法:图国
    吴子兵法:图国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
    古代兵书
  • 三略译文:上略译文
    三略译文:上略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
    古代兵书
  • 三略译文:中略译文
    三略译文:中略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用臣属不需依靠礼法
    古代兵书
  • 李卫公问对:卷中
    李卫公问对:卷中
    18、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
    古代兵书
  • 李卫公问对:卷下
    李卫公问对:卷下
    36、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墓险阻。”又孙子云:“天隙之地,丘墓故城,兵不可处。”如何?靖曰:用众在乎心一,心一在乎禁祥去疑。倘主将有所疑忌,则群情摇。群情摇,则敌乘衅而至矣。安营据地,便乎人事而已。若涧、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八 治水兵篇
    纪效新书:卷十八 治水兵篇
    —、兵船束伍法每福船一只,捕盗一名,舵工二名,缭手二名,扳招一名,上斗一名,碇手二名。上用甲长五名,每甲兵十名。(图A)以上如与贼逼近船边,一时遇巧,不拘何人用何器,但能奋勇当锋,用火药火器成功,用刀枪战杀有功,各为首者,俱以破
    古代兵书
  • 李卫公问对:卷上
    李卫公问对:卷上
    1、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靖曰:“臣以正兵。”太宗曰:“平突厥时用正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诸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七 守哨篇
    纪效新书:卷十七 守哨篇
    为军务事,照得卫所烽堠为边防第一要务。近来该管陆路官员多不晓此,每遇考选是任,便为闲散之局,甚至废弃职守,或台堠不修,或器械不整。如军士偷安,略无惩究。寇犯地方,则烽火之号不传;船只在海,则声息之警不报。万一失事,甘受参提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五 布城诸器图说篇
    纪效新书:卷十五 布城诸器图说篇
    夫南方田水界地雨湿,不可用车,我兵卒然遇敌,缓急无家可依,贼皆洞见,知我无拒御之备,是敢尽力向我,一遇奔溃,全军退走。其布城之法,不惟缓急可恃,且足张疑,使贼忽然举目无中生有,眼前皆是遮映造次,便不得知我立此主何意,且不得便知我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六 旌旗金鼓图说篇
    纪效新书:卷十六 旌旗金鼓图说篇
    名将所先,旗鼓而已。近见东南人不知兵旗,无法制,率如儿戏。或轻难视远,或重难执驰,方色混杂,不可辨认。而临阵分合,更与旗无干,听兵用手逼唇为哨声,却以旌旗为摆队之具,金鼓为饮宴之文。至有大将名胄,而亦乌合纵横,一听兵士纷沓,一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三 射法篇
    纪效新书:卷十三 射法篇
    《列女传》云:怒气开弓,息气放箭。盖怒气开弓,则力雄而引满;息气放箭,则心定而虑周。一、量力调弓,量弓制矢,此为至要也。故荀子曰:弓矢不调,羿不能以必中。孟子谓羿之教人射,必至于彀。学者亦必至于彀,射家要法。—、持弓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四 拳经捷要篇
    纪效新书:卷十四 拳经捷要篇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于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一 藤牌总说篇
    纪效新书:卷十一 藤牌总说篇
    千古有圆长二色,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木加以革,重而不利步。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隔,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在南方田塍泥雨中,颇称极便。其体须轻坚密,务使遮蔽一身上下四旁,无所不备。用牌之间,复有所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二 短兵长用说
    纪效新书:卷十二 短兵长用说
    夫钗钯棍枪偃月刀钩镰,皆短兵也,何则?彼之枪一丈七八尺,我之器不过七八尺,若如浙江钗钯之法,俱手握在头下,其手外头柄通不及二尺长,一棍不过六七尺,又欲两头双使而两手握开,所剩棍头不过尺余,彼之长枪闪闪而进,疾如流星,我就精熟,只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九 出征起程在途行营篇
    纪效新书:卷九 出征起程在途行营篇
    主将先传令票箭期会讫,不拘时分,但闻第一荡喇叭,收拾军装,做饭吃讫,点查干粮,一面先将前哨塘报人马,每塘五名,各以相望为准,不拘远近。每路设二十四塘,大约二十余里以内,自人马聚处,通该差塘报一齐令行至一里外,或不及,但彼此可以相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十 长兵短用说篇
    纪效新书:卷十 长兵短用说篇
    夫长器必短用,何则?长枪架手易老,若不知短用之法,一发不中,或中不在吃紧处,被他短兵一入,收退不及,便为长所误,即与赤手同矣,须是兼身步齐进。其单手一枪,此谓之孤注,此杨家枪之弊也,学者为所误甚多。其短用法,须手步俱要合一,一发不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七 行营野营军令禁约篇
    纪效新书:卷七 行营野营军令禁约篇
    凡派探夜不收,派探不的,听人言语、不亲到贼所、欺诈因而误失事机者,军法从事。若传报违期,集兵迁延,以致误事,罪同。凡军行在途,遇有疾病,把总官验实,随即禀明,给文送所在官司拨医调治。痊可,即便追来。敢有诈病推避者,治以军法。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八 操练营阵旗鼓篇
    纪效新书:卷八 操练营阵旗鼓篇
    一、发放候升帐喊堂毕,牙旗开,中军官禀升旗,禀讫,即放炮一个,擂鼓升旗。待众声迹将定,又禀放静炮,禀讫,放炮三个,三军肃静,敢有喧哗者,军法施行。又禀称吹号笛、聚官旗、听发放,俟官旗到齐立定,金止,中军官叫官旗上来,两边齐应一声,自
    古代兵书
  • 纪效新书:卷五 教官兵法令禁约篇
    纪效新书:卷五 教官兵法令禁约篇
    凡将领官哨队长,不相和协,倾陷妒忌,煽惑妖言,妄传军令,因而误事者,斩。凡各营分派已定,先照各腰牌格式共为一函,造书册二部,俱送本部印钤,一本发把总,一收本府。凡有逃故缺伍,该召补兵勇,每月半,队长如式开新补手本呈哨官,哨官呈总,总
    古代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