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7)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7)
    谁想苏秦见到他,十分傲慢和冷淡,更糟糕的是还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粗茶淡饭,还埋怨他说:“我知道你一直自诩自己的才干比我强,却怎么穷到了这步田地?要我把你推荐给赵侯,叫你得到富贵,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可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8)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8)
    司马错却说:“不,张仪先生错了。臣听说,要使国家富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开拓疆土,占有土地和人口;要使军队强大,百姓一定要富足,才能提供稳固的后盾;如果想要统一天下,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种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了。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5)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5)
    燕王说:“先生所认为的贤明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会很高兴听到有人进谏自己在治国上的过失,而不会只想听到群臣的称赞和夸奖。恳请大王允许臣指出您的过失吧。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他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6)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6)
    苏代经过魏国时,魏国替燕国拘留了苏代。齐国派人对魏王说:“齐国愿把宋国的土地封给秦国的泾陽君,然而秦国一定不敢接受。因为秦国并不认为,通过齐国的帮助轻易得到宋国的土地是件好事,其实说白了秦国根本不相信齐王和苏先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3)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3)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曾跟人借过一百钱作路费,得到荣华富贵后,他就用一百金去偿还那个人,苏秦一一报答了曾施恩于他的人。他的随从中唯独一个人没有得到苏秦的回报,那个人认为苏秦忘记了自己,于是主动要求苏秦的赏赐。苏秦说:“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4)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4)
    燕王说:“如果真能这样,这就足够了。”苏秦说:“像曾参那样孝顺的人,坚持孝道,不肯抛下他的父母在外面过一个晚上,大王又怎么能让他跋涉千里,来弱小的燕国辅佐您呢?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坚持道义,不愿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不愿向周武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1)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1)
    他们的武器,就是三寸之舌。大国间的争斗,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多姿多彩。诸侯的历史,竟然会被他们把握。怀才不遇苏秦是东周洛陽人,曾经东行到齐国拜师,向鬼谷先生学习,当时苏秦在洛陽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2)
    史记新读:三寸之舌也能左右历史(2)
    燕文侯说:“先生言之有理,不过我国国小民弱,西面与赵国毗邻,南面与齐国接壤,齐、赵都是强国。您若一定要以合纵之策来保全燕国,那么我就委任您为燕国的宰相,作为您成功的资本。”于是燕文侯赏赐给苏秦车马行囊和金银布帛,派他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2)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2)
    大臣杜挚又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可以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得天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3)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3)
    作法自毙赵良的劝说没有起到作用。不久,秦孝公就去世了,太子继承了王位。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等人马上告发商鞅意图造反,于是新任秦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被迫逃跑,他来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休息。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说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8)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8)
    第二步,公叔痤当晚邀请吴起一同回家,事先与公主商议好,公主故意在吴起的面前对公叔痤做出傲慢和骄横的态度。正当吴起兴高采烈地坐在席间,却愕然地发现堂堂一国之尊的相国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不住手地端酒上菜,亲自服侍公主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1)
    史记新读:作法自毙(1)
    历史的每一步前进都充满阻碍。强国的梦想,使他不惜付出一切。无情的法令,使他难逃命运的捉弄。不被重用的贤才商君就是商鞅,姓公孙,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那是建立和巩固君王统治的一套法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6)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6)
    庞涓行军到第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早就知道齐国军队胆小,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士兵逃跑的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庞涓便舍弃了他的步兵,带领他的轻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当到达马陵。马陵位于鄄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7)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7)
    吴起身为将帅,有一套自己行军打仗的法则,他的饮食和衣着却与最下等的士兵一样。他睡觉的地方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装有粮食和器械的背包,为士兵分担劳苦。士兵中有个生了毒疮的,吴起毫不犹豫地为他吮吸脓汁。这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4)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4)
    孙武因为精通兵法而受到吴王阖闾的接见。阖闾说:“先生的十三篇兵法,寡人都读过了。说实话,寡人很是欣赏,但是先生能用来试一试练兵吗?”孙武回答说:“当然可以。”阖闾看他回答地如此轻松,随后戏谑地说:“妇女也可以用先生的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5)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5)
    孙膑见到那些马的脚力相差都不太远,便对田忌说:“下次比赛,将军只管下重金和他们赌输赢,在下有办法让将军取胜。”田忌疑惑地看看孙膑说:“你的意思是给我换几匹好马吗?”孙膑摇头说:“不是。”田忌知道孙膑足智多谋,看着他胸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2)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2)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似乎有点太没责任感,又太刻薄。然而,他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实际是对形成一种纯洁正直的社会风尚的向往。他又是高尚的人,幽默潇洒的生活中透着严肃。法家代表韩非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欢刑名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3)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3)
    杀鸡儆猴穰苴和庄贾约定第二天正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庄贾一向骄纵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很不在意,也不把穰苴放在眼里。那天,庄贾的亲朋好友都来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3)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3)
    扁鹊有一次他路过邯郸,听说那里比较尊重妇女,于是改做妇科医生;路过洛陽,听说洛陽人比较敬爱老人,于是改做治疗眼耳和痹病的医生;他来到咸陽,听说秦国人爱护小孩,也就做儿科医生,随着各地风俗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治疗对象。扁鹊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1)
    史记新读:百家争鸣(1)
    思想的盛宴,智慧的碰撞,如此绚烂多姿。中华文化的根基,在交锋中日益坚固。那是思想者心中永恒的天堂。圣人之交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图书馆的馆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1)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1)
    神奇的医术一次次挽救垂危的生命。高尚的医德一遍遍被众人传扬。人们只能把神的名字赠与他。神医出道扁鹊是渤海郡郑地(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人,姓秦,名越人,后世人尊称他扁鹊。尊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2)
    史记新读:神医扁鹊(2)
    过了许久,扁鹊仰天长叹说:“先生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筒里看天,从缝隙里看花纹。我秦越人的医疗方法,不需切脉理,看气色,听声音,察形态,就能讲出病因在哪里。只要知道了疾病的外在表现就能推理得知生病的内在原因了,而了解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伍子胥传奇(3)
    史记新读:伍子胥传奇(3)
    越王对吴王表面上十分恭敬顺从,暗中却恢复发展自己的力量。吴王夫差受到麻痹,以为越国已经平定,自己可以四处征战,树立自己霸主的名声。在他准备讨伐齐国之前,伍子胥再次进谏说:“大王万万不可啊!我听说勾践吃东西不注重味道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首阳山上埋忠骨
    史记新读:首阳山上埋忠骨
    首陽山上的悲歌幽远不绝。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行为近乎愚直。但他们却可以骄傲地说:这就是我的职责。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孤竹国君十分喜爱叔齐,并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伍子胥传奇(1)
    史记新读:伍子胥传奇(1)
    作为晚辈,他为父兄报仇。作为人臣,他鞭打昔日国君的尸体。传奇的一生,最终在憾恨中结束。伍氏祸乱伍子胥名员,是楚国人,年轻时勇猛好武。伍员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家祖上曾追随侍奉过楚庄王,极为得宠,而成为楚国显门。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