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汉书》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汉书》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汉书》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是时既灭两粤,粤人勇之乃言:“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嫚,故衰耗。”;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汉书》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千五百六十。县九:武都,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泽在县西。莽曰循虏。上禄,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汉,行五百二十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汉书》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夏书》:禹堙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底柱,及盟津、雒内,至于大伾。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汉书》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季布,楚人也,为任侠有名。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顶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否,愿先自刭。”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硃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汉书》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高皇帝八男:吕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赵隐王如意,赵姬生淮南厉王长,诸姬生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淮南厉王长自有传。 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高祖六年立,食七十余城。诸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汉书》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通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传》曰,食二日。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戎执天子之使,郑获鲁隐,灭戴,卫、鲁、宋咸杀君。《左氏》刘歆以为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变,则分野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是故《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云“协和万国”,此之谓也。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汉书》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汉元年,还定三秦,贾为将军,定塞地,从东击项籍。 汉王败成皋,北度河,得张耳、韩信军,军修武,深沟高垒,使贾将二万人,骑数百,击楚,度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无以给项王军食。已而楚兵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汉书》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汉书》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汉书》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恒奥,厥极疾。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蠃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眚赤祥。惟水沴火。” “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哲,知也。《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汉书》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传曰:“思心之不,是谓不圣,厥咎,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疴,时则有黄眚黄祥,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 “思心之不,是谓不圣。”思心者,心思虑也;,宽也。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汉书》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魏豹,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立周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市为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汉书》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汉书》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汉书》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统母 日法八十一。元始黄钟初九自乘,一龠之数,得日法。 闰法十九,因为章岁。合天地终数,得闰法。 统法一千五百三十九。以闰法乘日法,得统法。 元法四千六百一十七。参统法,得元法。 会数四十七。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汉书》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经曰:“羞用五事。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休征:曰肃,时雨若;艾,时阳若;哲,时奥若;谋,时寒若;圣,时风若。咎征;曰狂,恒雨若;僭,恒阳若;舒,恒奥若;急,恒寒
    历史典籍
  • 《汉书》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汉书》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