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医书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时间: 来源:www.86027.cn 专题: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诸候(凡五论)

一、蛇螫候

凡中蛇,不应言蛇,皆言虫,及云地索,勿正言其名也。

恶蛇之类甚多,而毒有瘥剧。时四月、五月,中青 、三角、苍虺、白颈、大蜴;六月、七月,中竹狩、艾蝮、黑甲、赤目、黄口、反钩、白 、三角。此皆蛇毒之猛者,中人不即治,多死。又有赤连、黄颔之类,复有六七种,而方不尽记其名。

水中黑色者,名公蛎。山中一种亦相似,不常闻螫人。

又有钩蛇,尾如钩,能倒牵人兽入水,没而食之。

又,南方有 蛇,人忽伤之,不死,终身伺觅其主不置,虽百人众中,亦直来取之。惟远去出百里乃免耳。

又有 蛇,长七八尺,如船 状,毒人必死。即削取船 ,煮汁渍之便瘥。

但蛇例虽多,今皆以青条 尾、白颈艾蝮,其毒尤剧。大者中人,若不即治,一日间举体洪肿,皮肉坼烂;中者,尚可得二三日也。

凡被蛇螫,第一禁,第二药。无此二者,有全剂,雄黄、麝香可预办。故山居者,宜令又,恶蛇螫者,人即头解散,言此蛇名黑帝。其疮冷如冻凌,此大毒恶。不治,一日即死。若头不散,此蛇名赤帝,其毒小轻,疮上冷,不治,故得七日死。

凡蛇疮未愈,禁热食;热食便发,治之根据初被螫法也。

二、蝮蛇螫候

凡蝮中人,不治,一日死。若不早治之,纵不死者,多残断人手足。

蝮蛇形不乃长,头褊口尖,颈斑,身亦艾斑,色青黑,人犯之,颈腹帖着地者是也。江东诸山甚多,其毒最烈,草行不可不慎。

又有一种,状如蝮而短,有四脚,能跳来啮人,名曰千岁蝮,中人必死。然其啮人竟,即跳上树,作声云斫木者,但营棺具,不可救;若云捣菽者,犹可治。吴音呼药为菽故也。

三、虺螫候

虺形短而褊,身亦青黑色。山草自不甚多,每六、七月中,夕时出路上,喜入车轹中,令车轹腹破而子出。人侵晨及冒昏行者,每倾意看之。其螫人亦往往有死者。

四、青蛇螫候

青 蛇者,正绿色,喜缘树及竹上,自挂与竹树色一种,人看不觉,若入林中行,有落人项背上者,然自不伤啮,啮人必死。而蛇无正形,极大者不过四五尺,世人皆呼为青条蛇,言其与枝条同色。乍看难觉,其尾二三寸,色黑者,名 尾,毒最猛烈,中人立

五、毒候

此是诸毒蛇夏日毒盛不泄,皆啮草木,及吐毒着草木上,人误犯着此者,其毒如被蛇螫不殊。但疮肿上有物如虫蛇眼状,以此别之,名为 毒。

精选推荐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三-痈疽病诸候下(凡二十九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三-痈疽病诸候下(

    十七、缓疽候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荣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盛者,则肿结痛深,而回回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肉俱烂,如牛领疮,渐至通体青黯,不作头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诸候(凡

    一、丹候丹者,人身体忽然 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去脓血数升。若发于节间,便断人四肢;毒入腹,则杀人。小儿得之最忌。二、白丹候白丹者,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

    一、喉痹候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陰陽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陰,浮者为陽,若右手关上脉陰陽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二十一论)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九-牙齿病诸候(凡

    一、牙齿痛候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陽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陽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