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南史白话文:刘勰传
    南史白话文:刘勰传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县人。父亲刘尚,作过越骑校尉。刘勰早年丧父,一心求学。因家贫不曾娶妻,到寺里依靠和尚僧佑生活,因此能博通佛教经典,于是把它们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定出次序。定林寺的经藏,就是刘勰所勘定的。梁天监年间,任东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祖冲之传
    南史白话文:祖冲之传
    祖冲之字文远,范陽遒人。曾祖父祖台之,是晋朝的侍中。祖父祖昌,是宋代大匠卿。父亲祖朔之,为奉朝请。冲之爱考查古事,思维机敏。宋孝武帝让他作华林学宫侍从,赐给房宅车服。起初官作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当初宋元嘉年间,用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钟嵘传
    南史白话文:钟嵘传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是晋朝侍中钟雅的七世孙。父亲钟蹈,为齐朝中军参军。钟嵘和哥哥钟山元、弟弟钟屿都很好学,思维有条理。钟嵘在齐永明年间为国子生,通晓《周易》。卫将军王俭作国子寺祭酒,对他很赏识,常与他交往。建武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卞彬传
    南史白话文:卞彬传
    卞彬字士蔚,济陰冤句人。祖父卞嗣之,作中领军。父亲卡延之,二十岁作上虞县令,刚强有骨气。会稽太守孟靑像对待一般下属县令那样节制他,时间长了他不能忍受,把官帽扔到地上说:“我之所以受你的气,只是因为这顶帽子罢了,今天已经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王智深传
    南史白话文:王智深传
    王智深字云才,琅笽临沂人。小时候跟陈郡谢超宗学写文章。爱饮酒,笨拙迟顿缺少风度。在齐朝官作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齐武帝让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沈约想立袁粲传,请示武帝。武帝说:“袁粲本是宋家忠臣。”沈约又记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文学传序
    南史白话文:文学传序
    《易经》说:“考察礼仪文化,以此教化天下。”孔子说:“舜的礼义文化多么光明灿烂啊。”自汉朝以来,做文学的人历代都有,大的参与制定宪章典诰,小的则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至于制定礼乐治理国家,了解古今记述善恶,舍弃文学便没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丘灵鞠传
    南史白话文:丘灵鞠传
    丘灵鞠是吴兴郡乌程县人。祖父丘系,官秘书监,父亲丘道真,作护军长史。灵鞠从小爱读书,善写文章,州里征召他作从事。到领军沈演之处报到,演之说:“从前我作州从事,到领军谢晦处报到,宾主坐的位置正和今天一样,你将来也会和我现在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丘迟传
    南史白话文:丘迟传
    丘迟,字希范,八岁就会诗文。他的父亲丘灵鞠常说:“诗文气骨像我。”黄门侍郎谢超宗、征士何点在看到之后都很感诧异。齐时,丘迟以秀才出身,累迁至殿中郎。梁武帝扫平建邺,召他担任骠骑主簿,对他很是礼遇。当时劝进为梁王以及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皇侃传
    南史白话文:皇侃传
    皇侃,吴郡人,是青州刺史皇象的九世孙。他从小好学,以贺蠩为老师,集中精力专攻学问,几乎精通各门学业,尤其明于《三礼》、《孝经》、《论语》。当他兼国子助教在学中讲课时,听的人经常多达几百人。撰有《礼记讲疏》五十卷。书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儒林传论
    南史白话文:儒林传论
    评论:常言说:“上边喜好什么,下边必然有更厉害的行为。”因此邹君佩长缨、齐桓穿紫服尚且能改变一国时尚,何况有禄位在其中,那就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感召力的了。当天监年间,当时的君主正崇尚儒术,像崔灵恩、严植之、何佟之、伏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伏繠传
    南史白话文:伏繠传
    伏日恒,字玄曜,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传授,能说玄理,与乐安人任日方、彭城人刘曼都很有名。在齐时曾任东陽郡丞、鄞县令。当时伏日恒的父亲伏曼容已经辞官隐居,朝廷经常让伏日恒在外任职,让他有能力赡养父母。梁武帝登基后,伏日恒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严植之传
    南史白话文:严植之传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年轻时精通《庄子》、《老子》,能够讲玄言,精于解读《丧服》、《孝经》、《论语》。年长之后,他遍学了郑注《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他性情淳朴忠厚,不因自己有特长而自以为高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循吏传论
    南史白话文:循吏传论
    评论:善政对于民众,好比优秀的陶工和陶土的关系一样,用的工夫少而制成的器物多。汉代人口繁盛,刑罚宽简,作郡县长官的,没有外部干扰,奖赏刑罚,都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朝廷也很少下诏干涉下面事务。由于社会稳定,有些官员在一个地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儒林传序
    南史白话文:儒林传序
    如今的儒学,本是承继古时的六经之学。以此来弘扬王化匡正风俗,这是王者治国的首要之举。自从秦氏焚书坑儒,儒道因之亡缺。到汉武帝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设置弟子生员,分设科目进行策问,并以官禄相鼓励,因此传习儒学者便越来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沈繟传
    南史白话文:沈繟传
    沈蠫字伯谕,吴兴武康人。父亲沈昶,在宋朝建平王刘景素手下做事。景素谋反,沈昶事先离开了他,等景素事败,他受牵连下狱。沈蠫到朝廷陈述原委而得以免罪,沈蠫也因此知名。后来作奉朝请,曾到齐尚书左丞殷氵尔处,殷氵尔和他谈论到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郭祖深传
    南史白话文:郭祖深传
    郭祖深是襄陽人。梁武帝初起兵时,以门客的身份跟随。后来又跟随蔡道恭在司州。北方沦陷后南归。上书陈说边境的情况,不被采用。后被选拔为县令兼南梁郡丞,改任后军行参军。梁武帝对家人溺爱疏于教育,朝政废弛,祖深就抬着棺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杜骥传
    南史白话文:杜骥传
    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高祖杜预,是晋朝的征南将军。曾祖杜耽,到河西避难,所以曾在前凉张氏那里作官。苻坚平定凉州后,祖父和父亲才回到关中。杜骥哥哥杜坦对史籍颇有研究,宋武帝打下长安,他跟随南下。元嘉年间,作青、冀二州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虞愿传
    南史白话文:虞愿传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祖父虞赉,作过给事中,被封为监利侯。父亲虞望之早死。虞赉院子里有棵桔树冬天成熟,家里的孩子们都争着来摘,虞愿才不过是几岁的孩子,却独独不去摘取,虞赉和家里人都觉得他很怪。宋元嘉年间,虞愿作湘东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姚察传
    南史白话文:姚察传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九世孙。父亲姚僧垣,是梁朝的太医正。梁元帝在荆州时,僧垣作晋安王陈伯恭的谘议参军。后来入周,官位颇高,很受恩遇。姚察从小性情淳厚,六岁便能背诵文章万余言。不贪玩耍,读书勤奋,十二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循吏传序
    南史白话文:循吏传序
    从前汉宣帝认为“政治稳定,狱讼得以妥善处理,恐怕靠的是郡守一级的地方长官了”。前代史书也说,“如今的郡守,就是古代的诸侯啊”。所以各级官吏的职责,就是要爱惜百姓。至于道德教化,移风易俗,没有不要靠他们的。宋武帝出身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傅
    南史白话文:傅
    傅縡,字宜事,北地灵州人。父亲傅彝,任梁朝临沂县令。傅縡自幼聪明灵敏,七岁时能背诵古代的诗赋多达十几万言。长大以后勤奋好学,善于写文章。太清末年,纟宰因母亲去世而在家服丧。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他居丧期间尽礼而为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顾野王传
    南史白话文:顾野王传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祖父顾子乔,曾任梁东中郎将武陵王府参军事。父亲顾火亘,是信威将军临贺王的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通儒学而知名于世。顾野王幼时便很好学,七岁读五经,便能读懂大致意思。九岁能写文章。他曾写了一篇《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萧摩诃传
    南史白话文:萧摩诃传
    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人。父亲萧谅,在梁朝为始兴王郡丞。摩诃随父亲到始兴郡,几岁父亲就死了,他姐夫蔡路养当时在南康,就收养了他。年岁稍长后,果敢坚毅而有勇力。侯景作乱时,陈武帝赴建康救援,蔡路养起兵抗拒武帝。摩诃当时才十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任忠传
    南史白话文:任忠传
    任忠,字奉城。小名蛮奴,汝陰人。任忠从小甭单,地位低下,被乡里人看不起。长大以后,他很狡诈,主意很多,体力过人,特别善于骑马、射箭,州里的年轻人都归附他。梁鄱陽王萧范任合州刺史时,听说了任忠的情况,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侯景
    历史典籍
  • 南史白话文:鲁广达传
    南史白话文:鲁广达传
    鲁广达,字偏览,从小性情慷慨,立志要获取宝名,为人谦虚爱护人才,很多人从远方来投奔他。当时江表将帅各自都有私人部队,一般都有几千人马,而鲁氏家族特别多。鲁广达在梁为官,任平南将军、当陽公府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时,他与哥哥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