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千古之谜: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千古之谜: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崇祯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等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走投无路,只有以死了却一生。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历来众说纷纭,今列主要说法如下:一、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千古之谜:北朝17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以致在封建王朝中早年出自尼庵或末世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北朝中后期那样,百余年间,仅历魏、齐、周11帝,竟有帝后17人出宫为尼,实在世所罕见,成了我国佛教史和北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千古之谜: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大兴“靖难”之师,以破竹之势,于1402年6月3日誓师渡江。登岸一战,守军崩溃。燕王又顺手夺取镇江等处,使南京变成了一座孤城。6月12日,被建文帝朱允炆免罪不杀的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千古之谜: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春秋时代,列国混战,霸主更迭,历来都认为当时曾经出现过“五霸”。孟子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霸,桓公为盛。”(《孟子。告子》)《商君书。更法》也强调:“五霸不同法而霸。”《汉书。诸侯王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千古之谜: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仙李白诗云:“烈焰张天照云海,周瑜于世破曹公。”金代元好问曰:“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元代郑允端也说:“老瞒雄视欲吞吴,百万楼船一炬枯,”众口一辞,认为火攻是曹军致败的原因。唐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千古之谜: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曾出现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它就是多次北上争霸的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得很明白。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千古之谜:越王勾践是否夏禹的后代?
    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统治的越国崛起于东南沿海。他奋发图强,覆灭吴国,进而北上中原,与齐、晋会盟。越王勾践的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鲁、宋、卫等小柄都朝服于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成为煊赫一时的春秋最后一霸。可是,越国是怎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
    千古之谜:武王伐纣究竟在哪一年?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千古之谜: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大约1700年前,时当西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里,盗墓者意外地发现一批埋藏了五六百年的竹简,有数十车之多,计十余万言。经人整理,写定为75篇,《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即其中两篇,而《穆天子传》又是唯一能完整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千古之谜:有没有过尧舜禅让?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这个时代所谓的“垂拱而治、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尧、虞舜相继禅让,历来为儒家学者世世所称颂。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
    历史典籍
  • 千古之谜: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千古之谜:周太王亶父号“古公”吗?
    在周族人的观念中,他们推翻商纣的统治而建立周朝君临天下的事业,是从太王亶父开始的。《诗。鲁颂。宓宫》云:“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陽,实始剪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可见这位太王,在周族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关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辩土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辩土
    辩土原文: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饱者{艹纴}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审时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审时
    审时原文:六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上农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上农
    上农原文:三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任地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任地
    任地原文:四曰: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雚夷毋婬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士容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士容
    士容原文:一曰: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务大
    吕氏春秋白话文:士容论第六 务大
    务大原文: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处方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处方
    处方原文:五曰: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金木异任,水火殊事,陰陽不同,其为民利一也。故异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异也。同异之分,贵贱之别,长少之义,此先王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慎小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慎小
    慎小原文:六曰: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臂上。尊则恣,恣则轻小物,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巨防容蝼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别类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别类
    别类原文:二曰: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戮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干,或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有度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有度
    有度原文:三曰: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分职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分职
    分职原文:四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不苟论第四 贵当
    吕氏春秋白话文:不苟论第四 贵当
    贵当原文:六曰:名号大显,不可强求,必繇其道。治物者,不於物於人。治人者,不於事於君。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治欲者,不於欲於性。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窥赤肉而鸟鹊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似顺
    吕氏春秋白话文:似顺论第五 似顺
    似顺原文:一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
    历史典籍
  • 吕氏春秋白话文:不苟论第四 当赏
    吕氏春秋白话文:不苟论第四 当赏
    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