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战国策: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
    战国策:齐负郭之民有狐晅者
    【提要】谋略之学不是教人诡诈,而是让人抛开政治上的愚蠢和短视、撇弃邪恶和肤浅,归入正义、光荣和长久的正道。古人深深了解民众的言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积极意义,早已指出那些独裁、专横、钳制言论的君王是绝没有好下场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提要】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众多治国为人之道。【原文】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人见田骈
    战国策:齐人见田骈
    【提要】当面指出他人的缺点是比较伤人面子的事,如何批评他人是一门学问,看看古人是如何采取迂回、类比的方式指责他人的。【原文】齐王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宣王见颜
    战国策:齐宣王见颜
    【提要】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颜?运用辨证思维,说明了贵贱、上下、君臣之间相互依靠、衬托、转化的辨证关系,也运用此思维,说出了自己反朴归真、寻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实践。他在对话中的语言艺术和所揭示的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先生王斗
    战国策:先生王斗
    【提要】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后世那样森严,大臣对君王可以直言无忌。但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也是需要技巧的。【原文】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战国策: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提要】坐收渔翁之利者,是最为聪明不过的。我们与他人相争,一定要警惕两败俱伤、渔翁得利。【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
    【提要】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人人皆知的名篇。二人之间的故事显示了孟尝君睿智大度、善御人才的领袖风度,更显示了冯谖高瞻远瞩、谋略深远的战略家的魅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孟尝君舍人
    战国策:孟尝君舍人
    【提要】孟尝君是广聚人才、礼贤下士的“战国四君子”之一,非常有大度有领袖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原文】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
    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
    【提要】孟尝君拥有的贤名,与他的高风亮节、清明理智的政治作为是分不开的。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体恤民情、勤俭朴素、接受言论的监督是古今政治家们遵循的不二法门。而若鱼肉百姓、腐化堕落、钳制言论,必然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王夫人死
    战国策:齐王夫人死
    【提要】在官场、商场上发展,要学会如何让他人悦纳、赏识自己。而且其中的奥妙,实际上很简单,也很小很细。【原文】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译文】齐王的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孟尝君将入秦
    战国策:孟尝君将入秦
    【提要】向处优势地位的人进言,一定要采用迂回战术。先顺着他爱听的说,然后不露痕迹的转到要进言的主题上。苏秦就是这样从小笔事开始,改变在上位者的想法。【原文】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攻赵长平
    战国策:秦攻赵长平
    【提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原文】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战国策: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提要】苏秦,果然是战国时代谋士、说客中出类拔萃的豪杰。他谋划时运筹帷幄、指挥自如,显示出作为领袖的全局眼光和领导能力;游说时他因势利导、威逼十利诱、雄辩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游刃有余的锋利舌锋。【原文】楚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事秦惠王
    战国策:张仪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在社会上闯荡的人要时刻提防突然发生的变幻。连张仪这样显赫的人时刻都有祸患,何况我辈呢?试看张仪是如何对付突发的祸患呢?【原文】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
    战国策:昭阳为楚伐魏
    【提要】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出自《战国策》,“画蛇添足”一语就出自此章。《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中国人的文学宝典。【原文】昭陽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陽,再拜贺战胜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提要】齐国是战国中的强国,曾一度打算与秦国东西称帝,是有实力与秦国对抗的少数大国,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对于合纵派来说,是一定要争取的国家,所以无论是陈轸、还是苏秦,都不费口舌地说服齐宣王加入联合抗秦的阵营。【原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提要】任何事物都有不可察觉的内在缺点和裂痕,有细小的缝隙,就可以象山涧一样发展成大裂隙、大山谷。这是鬼谷子先生的著名观点。他的学生张仪利用齐国的裂隙,将尚在迟疑中的齐国拉入了连横的阵营。【原文】张仪为秦连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战国策: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提要】这是又一个有关识人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传播没有起到作用,这是因为当事者意识清楚、立场坚定,一旦认可一个人,就不再改变看法,他的识人之法值得借鉴。【原文】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伐魏
    战国策:秦伐魏
    【提要】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地理上离强秦较远,但强秦的兵锋战鼓已临近齐国。“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何救亡图存成为崤山以东六国迫在眉睫的大事。【原文】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田忌亡齐而楚
    战国策:田忌亡齐而楚
    【提要】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很轻松地就可以打开局面,而有些人始终愁眉不展。事在人为,人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头脑。看似很困难的事,只要善于谋划、善于说服他人,达成目的也是很容易的。【原文】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提要】这是人人皆知的名篇,一直收录在学校的教材书中。此文展示了《战国策》的文学价值: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说理极为生动别致、立意也正直高卓,的确值得千古流传、世代研读。【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靖郭君善齐貌辨
    战国策:靖郭君善齐貌辨
    【提要】了解一个人是最为困难的,那些掌握了知人之术的人,可以领袖群伦。靖郭君力排众议,坚持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看来养门客也不是有钱就可以养的,作为人中之杰,你必须要有“知人之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成侯邹忌为齐相
    战国策:成侯邹忌为齐相
    【提要】人与人之间互相陷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者,互相排挤,使用陰谋诡计,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四国为一
    战国策:四国为一
    【提要】勾心斗角、毁谤谗陷,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这些,尤其是自己稍有功绩,免不了他人的妒忌和诽谤。如何对付他人的诬陷和谗言,如何向受蒙蔽者表白自己、消除误解,确实需要很好的头脑与口才。韩非这个陰险毒辣的家伙这次终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靖郭君将城薛
    战国策:靖郭君将城薛
    【提要】靖郭君,即田婴,是齐威王之子,封于薛地。他喜欢养士,门下有众多门客,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也算一个人物。他与齐王是兄弟关系,所以许多事情处理起来很是微妙。【原文】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