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战国策: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战国策: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提要】知伯即智瑶,晋国权臣。他作了韩、魏等国联合军队首领,可是由于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了解、驾御其他国家,所以没有作好领导。【原文】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陽而水之,城下不没者三板。郗疵谓知伯曰:“韩、魏之君必反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客说春申君曰
    战国策:客说春申君曰
    【提要】荀子作为儒家的大师,在战国时代就很有影响。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预见、雄健的论辩,也留在了《战国策》上。【原文】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天下合纵使魏加
    战国策:天下合纵使魏加
    【提要】运用比喻是战国策士们常用的论说战术。善于运用比喻,会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原文】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
    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
    【提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婬乐无度、不理国事的楚襄王那里知道亡国之危就迫在眉睫。明智的贤臣庄辛用打动人心的雄辩终于使昏睡的楚王从梦中惊醒。【原文】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战国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提要】人的语言词语有时非常多义,会产生很多歧义。同一个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很正确。论辩家们就看中语言的这种多义性,从而用语言来改变事实、翻云覆雨。【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逐惠施于魏
    战国策:张仪逐惠施于魏
    【提要】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很复杂,我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先要明白谁跟谁关系好、谁跟谁关系恶劣,然后非常妥帖的处理人际事务。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原文】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魏王遗楚王美人
    战国策:魏王遗楚王美人
    【提要】这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狡诈的郑袖施毒计铲除了竞争者。我们通过这些诡计,可以看到人性的恶劣和人心的难测。识破诡计、防卫自身,这也是我们研读谋略的目的之一。【原文】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之楚
    战国策:苏秦之楚
    【提要】要去游说的对象经常会拒绝与你见面,或者故意长时间闲置你。连面都见不了,怎么说服他人呢?游说需要等待、更需要你的耐心与毅力。【原文】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之楚贫
    战国策:张仪之楚贫
    【提要】纵横家们也有缺钱的时候,但他们挣钱的方式不象我们这样辛苦,他们仅仅凭着一张利嘴,就可以拿到足够多的资金。【原文】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战国策: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提要】作为领导,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幕僚和下属提出的正面的、反面的、高明的、平常的建议和策略,都应该认真听取,等知道方法的全貌后,自己心中就有数了。楚襄王面临齐国的胁迫和强横,由于集思广益,竟不用一兵一卒,就维护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子谓楚王曰
    战国策:苏子谓楚王曰
    【提要】纵横家根本不是见不得人的陰谋家,他们经常在宣扬政治科学和正义。苏秦在这里向楚王指明了何谓真正的贤臣,指明了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治清明最高统治者及其下属的官僚们应该是什么样子。。【原文】苏子谓楚王曰:“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魏相翟强死
    战国策:魏相翟强死
    【提要】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某个国家为自己利益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其他国家,是天经地义、非常正常的事情。看看楚国是如何突出它的利益的。【原文】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怀王拘张仪
    战国策:楚怀王拘张仪
    【提要】张仪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但是他还是能施用计谋、化险为夷。这次他只利用宠妃郑袖的女性心理轻易就达到了目的。【原文】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提要】苏秦与张仪为各自的政治主张跑遍了每个国家,二人对国君们的游说虽没有发生在同一时间,但二人的说辞针锋相对、互为矢的,宛如二人同时在各国君前辩论一样。二人都口锋犀利,究竟谁能最终说服各位国君,值得我们仔细观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战国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提要】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安危经常维系在少数几个忠臣身上。忠臣越多,国家就越兴旺,而如果国家重臣一个个贪赃枉法、中饱私囊,那么国家的安危就会出现问题。莫敖子华向楚威王推荐了忠臣的五种类型,这些人的高风亮节、忠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韩公叔有齐魏
    战国策:韩公叔有齐魏
    【提要】敢于自己作主,擅自割让国土给他国,作为大臣而言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干这事情的郑申巧于为自己辩解,既免去了灾祸,又得到了褒扬。【原文】韩公叔有齐、魏,而太子有楚、秦以争国。郑申为楚使于韩,矫以新城,陽人予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战国策: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提要】苏秦为联合六国对抗秦国,而到各个国家作着复杂的游说工作。他所要说服的,是一国之主的国君;他所要促成的,是一个空前庞大的国际大联盟。因此他的游说,其难度也是空前绝后的。但他还是作成了此事,大致形成了合纵联盟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江乙说于安陵君
    战国策:江乙说于安陵君
    【提要】江乙善谋,安陵君知时。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也是千古流传的名篇。里面投射出古人悟透人生的卓越智慧和质朴的情感,令今人钦佩和感慨万千。【原文】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
    战国策:五国约以伐齐
    【提要】威逼十和利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制服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威逼十是由于恐惧之心人皆有之,利诱是因为人人都贪图利益。利与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有大小之分,害有远近之别。诱之以利,让对方惑小利、忘远害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
    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
    【提要】狐假虎威的成语就来自本章。古人在游说时创造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充实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已经几乎没有创造新成语的能力和可能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古人的说话水平的确比现在的我们高出很多倍。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闵王之遇杀
    战国策:齐闵王之遇杀
    【提要】]《战国策》中对女性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是在这一章,却写了一个奇特伟大的女性,这与主要写战国策士们语言行动的著作主旨看似不大协调,但其实就突出人性的智慧、勇气而言也是非常合适的。【原文】闵王之遇杀,其子法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王建入朝于秦
    战国策:齐王建入朝于秦
    【提要】与他的母亲相反,太子建却是一个优柔寡断、毫无胆识的君王。这可能与其母后独断国是、齐王建得不到锻炼有关。作为一个国君,弄到诱骗弃国、客死他国的境地,也是非常悲惨的。愿我们引以为戒。【原文】齐王建入朝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战国策: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提要】说服了他人,征服了他人的人心,足以解累卵之危,足以救民于水火之中。鲁仲连面对难以攻克的顽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忽而赞扬、忽而威胁,用千古伟业、英雄威名来激发敌将的豪情,用忍一时耻辱,建万世功业的策略来诱导敌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攻齐齐破
    战国策:燕攻齐齐破
    【提要】]作领导的最怕下属功高震主、其感召力超过自己。面对此种情况,最明智的莫过于顺手牵羊,在赞扬、肯定下属的同时,使自己的形象也得到提高,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而如果用否定的极端处理方法,就会把事情弄糟。【原文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提要】作为一代大战略家、大游说家,苏秦的智慧、才干和气度足以让几千年来的豪杰才俊们钦佩叹服。他给齐闵王阐述的立国做人之道,是非常深刻非常有效的,如果没有长期的从政经验和清醒的洞察力,是不可能得出如此精辟深邃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