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战国策:魏惠王死
    战国策:魏惠王死
    【提要】用言辞攻克那些顽固之人,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谋略和口才水平出来。事在人为,战国时代的辩论家惠子就能说服几乎谁也说服不了的君王。【原文】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田需贵于魏王
    战国策:田需贵于魏王
    【提要】毁树容易栽树难,经营起来一件事业十分的不容易,而毁掉它却很容易。【原文】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公孙衍为魏将
    战国策:公孙衍为魏将
    【提要】再也没有比类比更能说明问题的论辩方法了。我们说话时一定要多用它。【原文】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繹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战国策: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提要】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称的曾国藩不喜欢说“大言”的人,认为夸夸其谈、浮夸虚假、于事无补。然而就游说来说有时就不能不说大话。【原文】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提要】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互相攻击,指斥对方人格的卑污,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一切兵戈战争其实早已在论辩中决出了胜负。【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以秦相魏
    战国策:张仪以秦相魏
    【提要】机警过人的张仪也经常有危在旦夕的时候。这次幸得富有谋略、能言善变的雍沮的举手之劳,才化解了危机。【原文】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战国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提要】地形、地缘在军事、政治上具有很高的位置,地缘政治学的兴盛就昭示出这个道理。然而魏国大臣吴起打破了对地形的迷信,说明就修明政务和地形两者而言,修明政务更重要。【原文】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战国策: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提要】苏秦的合纵战略必须在除秦之外的每个国家都要实施,所以苏秦不遗余力,到各个国家游说。他的合纵游说的主旨和形式大同小异,但每篇游说对我们演练揣摩论辩技能都大有裨益。【原文】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战国策: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提要】“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伯。这个事典倒应了西方的那句谚语:“上帝要叫一个人灭亡,必先使他疯狂”。【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战国策: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提要】乐羊食子,这无疑是古代发生的人间的悲剧。但是同是此事,却引来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谋略学的永恒主题。这个主题在此篇中得以表现。【原文】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客见赵王
    战国策:客见赵王
    【提要】向君王提批评意见,当然不能直接了当。战国时代君臣之间虽远远不及后世的森严和等级分明,但指出君王的缺陷一定要迂回曲折、考虑君王的接受度。如果使用类比说理、循循善诱的方法倒是能收到奇效。【原文】客见赵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提要】“触龙说赵太后”此章已成为千古名篇,古往近来的学生士子们无不从小诵读。就此章的主旨而言,说明真正的关爱孩子、考虑孩子的前程,就必须让孩子分担国难、经受磨练。就此章的语言技巧而言,它成为向在上者、领导者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战国策: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提要】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一切以现实的利益作为进行外交的标准和圭臬。赵国合纵攻秦失败之后,苏秦再一次将合纵的希望寄托在齐国身上,凭着他的凌厉词锋和对国际斗争的真知灼见,说服赵国驾驭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
    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
    【提要】苏秦的合纵国际战略获得了一次成功,五国联合攻打秦国,只可惜没有胜利。人心思变,主帅想与秦国讲和,从而捞到封地陶邑。苏秦一定要将他的合纵战略贯彻下去,所以极力制止赵国主帅的连横举动。【原文】五国伐秦无功,罢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
    战国策:秦围赵之邯郸
    【提要】本章中“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千古传诵,鲁仲连不仅以他的铮铮铁骨、对强暴的决不屈服的勇气节义赢得了世人的仰慕,而且以他深刻洞察、说理透彻、鞭辟入里的辩才折服了当时的策士们。他一去不返之前抛下的那句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郑同北见赵王
    战国策:郑同北见赵王
    【提要】本篇阐明了《战国策》的一个要旨:除非你作世外的高人,在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上,如果仅有王道和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侵略随之而来、国将不国、一切都会不安全。兵法谋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道义的完善。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战国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提要】“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在赵国改穿胡服,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作为君主,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他力排众议、勇于革新、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对国家民众的服饰和思维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他具备了深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赵惠文王三十年
    战国策:赵惠文王三十年
    【提要】这是两位国家政要在探讨用兵策略。战争中用兵多好还是用兵少好,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久经沙场、大破秦军的大将赵奢辞锋犀利、所向披靡,用形象的比喻和气势逼十人的排比说服了田单。【原文】赵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提要】苏秦一路宣扬他的合纵之道,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充满了热情,有了这种巨大的热情和投入,他的说辞就有气势有力量,铺陈华丽、汪洋恣肆。他滔滔不绝的言论成为千年来中国人掌握、锤炼口才的典范。【原文】苏秦从燕之赵,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提要】张仪对赵王游说连横时,苏秦已去世,不仅张仪没有了他的最大政敌和障碍,而且合纵联盟的灵魂和维系支柱消亡了。加上具有同样杰出口才的张仪的游说和外交工作,各国国君纷纷改弦更张了。【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说李兑
    战国策:苏秦说李兑
    【提要】李兑是当时赵国的显赫人物,出身贫寒的苏秦虽然没有最终得到他的重用,但却从他处得到了资助。听听苏秦是如何推销自己的。【原文】苏秦说李兑曰:“洛陽乘轩里苏秦,家贫亲老,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羸,负书担,触尘埃,蒙霜露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战国策: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提要】孟尝君深明大义,懂得人之本性,也遵循高尚的道义。他非常地尊重他人,也善于以大道高义教育自己的下属。【原文】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晋毕阳之孙豫让
    战国策:晋毕阳之孙豫让
    【提要】聂政、荆轲、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刚烈永诀,为朋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们身上体现的古代英雄节义、精神价值,永远让后世感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腹击为室而钜
    战国策:腹击为室而钜
    【提要】大臣广占良田大造官邸无疑是贪污腐化行为,但是在腹击的口中却变成了大臣表达忠心的方式,语言改变、颠覆事实的能力何等巨大。【原文】腹击为室而钜,荆敢言之主。谓腹子曰:“何故为室之钜也?”腹击曰:“臣,羁旅也,爵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考烈王无子
    战国策:楚考烈王无子
    【提要】正如上文荀子所预见的,春申君果然被乱臣贼子所杀。而这个乱臣贼子采用的毒辣手段、长远谋划竟然与吕不韦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文】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