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北史:本纪下第十二
    北史:本纪下第十二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在周以高祖勋,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寻授武卫大将军,进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
    历史典籍
  • 北史:周本纪上第九
    北史:周本纪上第九
    周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炎帝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其后有葛乌兔者,雄武多算略。鲜卑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及其裔孙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纽,文曰“皇帝玺”,普回以为天授,己
    历史典籍
  • 北史:周本纪下第十
    北史:周本纪下第十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文帝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文帝异之曰:“成吾志者,此兒也。”年十二,封辅城郡公。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迁柱国,授蒲州刺
    历史典籍
  • 北史:齐本纪中第七
    北史:齐本纪中第七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字子进,神武第二子,文襄之母弟也。武明太后初孕帝,每夜有赤光照室,太后私怪之。及产,命之曰侯尼于。鲜卑言有相子也。以生于晋陽,一名晋陽乐。时神武家徒壁立,后与亲姻相对,共忧寒馁。帝生始数月,尚未能言,欻然
    历史典籍
  • 北史:齐本纪下第八
    北史:齐本纪下第八
    世祖武成皇帝讳湛,神武皇帝第九子,孝昭皇帝之母弟也。仪表瑰杰,神武尤所钟爱。神武方招怀荒远,乃为帝娉蠕蠕太子庵罗辰女,号邻和公主。帝时年八岁,冠服端严,神情闲远,华戎叹异。元象中,封长广郡公。天保初,进爵为王,拜尚书令,寻兼
    历史典籍
  • 北史:齐本纪上第六
    北史:齐本纪上第六
    齐高祖神武皇帝姓高氏,讳欢,字贺六浑,勃海蓚人也。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宝败,国乱。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湖生四子。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谧生皇考树生,性通率,不
    历史典籍
  • 北史:魏本纪第四
    北史:魏本纪第四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孝文皇帝第二子也。母曰高夫人。初,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惊悸,遂有娠。太和七年闰四月,生帝于平城宫。二十一年正月丙申,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四月丙午,孝文帝崩。丁巳,太子即皇帝位。
    历史典籍
  • 北史:魏本纪第五
    北史:魏本纪第五
    敬宗孝庄皇帝讳子攸,彭城王勰之第三子也。母曰李妃。明帝初,以勰有鲁陽翼卫之勋,封帝武城县公。幼侍明帝书于禁中;及长,风神秀慧,姿貌甚美,雅为明帝亲待。孝昌二年八月,进封长乐王,历位侍中、中军将军。以兄彭城王劭事,转为卫将
    历史典籍
  • 北史:魏本纪第二
    北史:魏本纪第二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杜贵嫔。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道武奇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兒也。”泰常七年四月,封太平王。五月,立为皇太子。及明元帝疾,命帝总摄百揆。帝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己巳
    历史典籍
  • 北史:魏本纪第三
    北史:魏本纪第三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献文皇帝之太子也。母曰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神光照室,天地氛氲,和气充塞。帝洁白有异姿,襁褓岐嶷,长而弘裕仁孝,绰然有人君之表。献文尤爱异之。三年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五年,受禅。延兴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9章 韩王信
    汉朝历史导读:19章 韩王信
    项梁借名立诸王,燕、齐、赵、魏皆已立王,唯韩落后,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后项羽杀之。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项羽所立诸王均徒具其名,随着征战忽东忽西,实际皆未立足稳定。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将东出击楚,于是
    历史典籍
  • 北史:魏本纪第一
    北史:魏本纪第一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莫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7章 长沙王吴芮
    汉朝历史导读:17章 长沙王吴芮
    吴芮(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景德镇浮梁县瑶里人。自从吴国开氏始祖泰伯廿三世孙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灭亡,勾践毙夫差于余杭山卑犹亭,吴国王子王孙先前己四散避难。据载;吴王夫差被越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命人斩草除根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8章 南越王赵佗
    汉朝历史导读:18章 南越王赵佗
    赵佗(?—前137年)是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3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平定岭南秦始皇统一七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5章 梁王彭越
    汉朝历史导读:15章 梁王彭越
    彭越(?—前196年),昌邑人(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字仲,西汉大将。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彭越少年时代在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以捕鱼为生。他很有号召力,许多少年追随于他。也曾集聚一伙人为强盗。当陈胜,项梁起义反秦(参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6章 颍阴侯灌婴
    汉朝历史导读:16章 颍阴侯灌婴
    灌婴(?—前176年),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西汉开国功臣,大将,以力战骁勇著称。历任汉车骑将军、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封颍陰侯。 灌婴原为睢陽布贩,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灌婴投奔沛公刘邦,以中涓身份随其征战,在进击东郡及杜里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3章 破釜沉舟
    汉朝历史导读:13章 破釜沉舟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4章 淮南王英布
    汉朝历史导读:14章 淮南王英布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今安徽六安县)人,因受秦法被黥(刺面),又称黥布。初属项羽,被封为九江王,后归刘邦,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1章 吕后执政
    汉朝历史导读:11章 吕后执政
    公元前241年 ── 公元前180年吕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出了名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一提到吕后的狠毒和权变就心悸。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2章 杀马立誓
    汉朝历史导读:12章 杀马立誓
    汉高祖刘邦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除了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以外,也得到了张耳、英布、臧荼等人的帮助。张耳等人曾经和刘邦平起平坐地称王,后来投靠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当然不好意思亏待这些人,所以只好封他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09章 平阳侯曹参
    汉朝历史导读:09章 平阳侯曹参
    平陽侯曹参,沛县人。汉高祖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跟随高祖。 曹参跟随高祖战功赫赫,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汉王(刘邦)做了皇帝,把长子刘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10章 曲逆侯陈平
    汉朝历史导读:10章 曲逆侯陈平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西汉陽武(今河南原陽东南)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公平分肉与治天下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07章 楚王韩信
    汉朝历史导读:07章 楚王韩信
    公元前? ── 公元前前196年韩信,淮陰(今江苏省淮陰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08章 千古名相萧何
    汉朝历史导读:08章 千古名相萧何
    公元前? ── 公元前193年萧何(?一公元前193年),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发动起义拥戴
    历史典籍
  • 汉朝历史导读:06章 留侯张良
    汉朝历史导读:06章 留侯张良
    公元前? ── 公元前186年张良,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悼惠王时期的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