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辽史》 第二十七卷  本纪第二十七
    《辽史》 第二十七卷  本纪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天祚皇帝,讳延禧,字延宁,小字阿果。道宗之孙,父顺宗大孝顺圣皇帝,母贞顺皇后萧氏。大康元年生。六岁封梁王,加守太尉,兼中书令。後三年,进封燕国王。大安七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为天下兵马大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五卷  志第五
    《辽史》 第三十五卷  志第五
    兵卫志中御帐亲军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勋、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述律氏居守之际,摘蕃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六卷  志第六
    《辽史》 第三十六卷  志第六
    兵卫志下五京乡丁辽建五京:临潢,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析津、大同,故汉地,籍丁八十万六千七百。契丹本户多隶宫帐、部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四卷  志第十四
    《辽史》 第四十四卷  志第十四
    历象志下朔考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叙事,国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时系年。时月不正,则叙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颁历授时,必大一统。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国史闰朔,颇有异同。辽初用乙未元历,本何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五卷  志第十五
    《辽史》 第四十五卷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官生於职,职沿於事,而名加之。後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於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棼,名实淆矣。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四卷  本纪第二十四
    《辽史》 第二十四卷  本纪第二十四
    道宗四五年春正月壬申,如混同江。癸酉,赐宰相耶律孝杰名仁杰。乙亥,如山榆淀。三月辛未,以宰相仁杰获头鹅,加侍中。壬辰,以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乙辛知南院大王事,加于越,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为北院枢密使,北院枢密副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五卷  本纪第二十五
    《辽史》 第二十五卷  本纪第二十五
    道宗五三年春正月乙卯,如鱼儿泺。甲戌,出钱粟振南京贫民,仍复其租赋。己卯,大雪。二月丙戌,发粟振中京饥。甲辰,以民多流散,除安泊逃户徵偿法。三月乙卯,高丽遣使来贡。己未,免锦州贫民租一年。甲戌,免上京贫民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三卷  志第三
    《辽史》 第三十三卷  志第三
    营卫志下部族下辽起松漠,经营抚纳,竟有唐、晋帝王之器,典章文物施及潢海之区,作史者尚可以故俗语耶?旧史有部族志,历代之所无也。古者,巡守于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职,辽之部族实似之。故以部族置宫卫、行营之後云。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四卷  志第四
    《辽史》 第三十四卷  志第四
    兵卫志上轩辕氏合符东海,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飞狐以北,无虑以东,西暨流沙,四战之地,圣人犹不免於兵卫,地势然耳。辽国左都辽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强焉。其在隋世,依纥臣水而居,分为十部。兵多者三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二卷  志第十二
    《辽史》 第四十二卷  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馀年。今奉诏修,体与宋、金拟,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於辽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三卷  志第十三
    《辽史》 第四十三卷  志第十三
    历象志中闰考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馀,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积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岁月既正,颁令考绩,无有不时。国史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二卷  本纪第二十二
    《辽史》 第二十二卷  本纪第二十二
    道宗二八年春正月癸丑,如鸭子河。二月,驻跸纳葛泺。三月戊申朔,楚王萧革致仕,进封郑国王。夏五月,吾独婉惕隐屯秃葛等乞岁贡马、驼,许之。六月丙子朔,驻跸拖古烈。辛丑,以右夷离毕奚马六为奚六部大王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三卷  本纪第二十三
    《辽史》 第二十三卷  本纪第二十三
    道宗三八年春正月癸未,乌古敌烈部详稳耶律巢等奏克北边捷。以战多杀人,饭僧南京、中京。甲申,如鱼儿泺。壬寅,昏雾连日。二月丙辰,北、南枢密院言无事可陈。壬戌,以讨北部功,乌古敌烈部详稳耶律巢知北院大王事,都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一卷  志第一
    《辽史》 第三十一卷  志第一
    营卫志上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处,熙熙于于,不求不争。爰自炎帝政衰,蚩尤作乱,始制干戈,以毒天下。轩辕氏作,戮之涿鹿之阿。处则象吻于宫,行则悬旄于,以为天下万世戒。於是师兵营卫,不得不设矣。冀州以南,历洪水之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二卷  志第二
    《辽史》 第三十二卷  志第二
    营卫志中行营周官土圭之法:日东,景夕多风;<一>日北,景长多寒。天地之间,风气异宜,人生其间,各适其便。王者因三才而节制之。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卷   志第十
    《辽史》 第四十卷   志第十
    地理志四南京道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於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薮养,川河、,浸、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辽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西京道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後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卷  本纪第二十
    《辽史》 第二十卷  本纪第二十
    兴宗三十六年春正月己卯,如混同江。二月庚申,如鱼儿泺。辛酉,禁群臣遇宴乐奏请私事。诏世选之官,从各部旧择材能者用之。三月丁亥,如黑水泺。癸巳,遣使审决双州囚。壬寅,大雪。夏四月乙巳朔,皇太后不豫,上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一卷  本纪第二十一
    《辽史》 第二十一卷  本纪第二十一
    道宗耶律洪基一道宗孝文皇帝,讳洪基,<一>字涅邻,小字查剌。兴宗皇帝长子,母曰仁懿皇后萧氏。六岁封梁王,重熙十一年进封燕国,总领中丞司事。明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二十一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九卷  本纪第二十九
    《辽史》 第二十九卷  本纪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肆赦。初,金人兴兵,郡县所失几半。上有四子:长赵王,母赵昭容;<一>次晋王,母文妃;次秦王、许王,皆元妃生。国人知晋王之贤,深所属望。元妃之兄枢密使萧奉先恐秦王不得立,潜图之。文妃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卷   本纪第三十
    《辽史》 第三十卷   本纪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五年春正月辛巳,项小斛禄遣人请临其地。戊子,趋天德,过沙漠,金兵忽至。上徒步出走,近侍进珠帽,却之,乘张仁贵马得脱,至天德。<一>己丑,遇雪,无御寒具,术者以貂裘帽进;途次绝粮,术者进吥与枣;欲憩,术者即跪坐,倚之假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八卷  志第八
    《辽史》 第三十八卷  志第八
    地理志二东京道东京辽阳府,本朝鲜之地。周武王释箕子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作八条之教,尚礼义,富农桑,外户不闭,人不为盗。传四十馀世。燕属真番、朝鲜,始置吏、筑障。秦属辽东外徼。汉初,燕人满王故空地。武帝元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九卷  志第九
    《辽史》 第三十九卷  志第九
    地理志三中京道中京大定府,虞为营州,夏属冀州,周在幽州之分。秦郡天下,是为辽西。汉为新安平县。汉末步奚居之,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魏武北征,纵兵大战,降者二十馀万,去之松漠。其後拓拨氏乘辽建牙於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十八卷  本纪第十八
    《辽史》 第十八卷  本纪第十八
    兴宗耶律宗真一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字夷不,小字只骨。圣宗长子,母曰钦哀皇后萧氏。上始生,齐天皇后取养之。幼而聪明,长而魁伟,龙颜日角,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三岁封梁王,太平元年册为皇太子,十年六月判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十九卷  本纪第十九
    《辽史》 第十九卷  本纪第十九
    兴宗二十年春正月辛亥朔,宋遣梁适、张从一、富弼、赵日宣来贺。甲子,复遣吴育、冯戴来贺永寿节。二月庚辰朔,诏蒲卢毛朵部归曷苏馆户之没入者使复业。甲申,北枢密院言,南、北二王府及诸部节度侍卫祗候郎君,皆出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