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辽史》 第七十八卷  列传第八
    《辽史》 第七十八卷  列传第八
    耶律夷腊葛萧海璃萧护思萧思温萧继先耶律夷腊葛,字苏散,本宫分人检校太师合鲁之子。应历初,以父任入侍。数岁,始为殿前都点检。时上新即位,疑诸王有异志,引夷腊葛为布衣交,一切机密事必与之谋,迁寄班都知,赐宫户。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七卷  志第二十六
    《辽史》 第五十七卷  志第二十六
    仪卫志三符印遥辇氏之世,受印于回鹘。至耶澜可汗请印於唐,武宗始赐「奉国契丹印」。太祖神册元年,梁幽州刺史来归,诏赐印绶。是时,太祖受位遥辇十年矣。会同九年,太宗伐晋,末帝表上传国宝一、<一>金印三,天子符瑞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六卷  表第四
    《辽史》 第六十六卷  表第四
    皇族表辽太祖建国,诸弟窥觎,含容诱掖,弗忍致辟,古圣人犹难之。虽其度量恢廓,然经国之虑远矣。终辽之世,其出於横帐、五院、六院之间者,大憝固有,元勋实多。不表见之,莫知源委。作皇族表。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七卷  表第五
    《辽史》 第六十七卷  表第五
    外戚表汉外戚有新室之患,晋宗室有八王之难。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是或一道。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审密氏:曰拨里,曰乙室已。至辽太祖,娶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五卷  志第二十四
    《辽史》 第五十五卷  志第二十四
    仪卫志一辽太祖奋自朔方,太宗继志述事,以成其业。於是举渤海,立敬瑭,破重贵,尽致周、秦、两汉、隋、唐文物之遗馀而居有之。路车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玺以布号令。是以传至九主二百馀年,岂独以兵革之利,士马之强哉。文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六卷  志第二十五
    《辽史》 第五十六卷  志第二十五
    仪卫志二国服上古之人,网罟禽兽,食肉衣皮,以俪鹿韦掩前後,谓之冦。然後夏葛、冬裘之制兴焉。周公陈王业,七月之诗,至於一日于貉,三月条桑,八月载绩,公私之用由是出矣。契丹转居荐草之间,去邃古之风犹未远也。太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四卷  表第二
    《辽史》 第六十四卷  表第二
    皇子表帝官天下,王者家焉。至于亲九族,敬五宗,其揆一也。三代以上,封建久长,故吴、鲁、燕、蔡、卫、晋、郑,太史迁既着世家,又列年表,不厌其详。自汉以降,封建实亡,犹有其名,长世者登世家,自绝者置列传,然王子侯犹可以年表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五卷  表第三
    《辽史》 第六十五卷  表第三
    公主表春秋之法,王姬下嫁书于策,以鲁公同姓之国为之婚主故尔。古者,妇讳不出门,内言不出。公主悉列于传,非礼也。然辽国专任外戚,公主多见纪、传间,不得不表见之。礼,男女异长,不当与皇子同列,别为公主附表。<一>属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
    《辽史》 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
    礼志六嘉仪下皇太后生辰朝贺仪:至日,臣僚入朝,国使至幕,班齐,如常仪。皇太后升殿坐,皇帝东面侧坐。契丹舍人殿上通名,契丹、汉人臣僚,宋使副缀翰林学士班,东西两洞门入,合班称贺,班首上殿祝寿,分班引出,皆如正旦之仪。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四卷  志第二十三
    《辽史》 第五十四卷  志第二十三
    乐志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旧史称圣宗、兴宗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徵诸太常、仪凤、教坊不可得。按纪、志、辽朝杂礼,叁考史籍,定其可知者,以补一代之阙文。呜呼!咸、韶、夏、武之乐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二卷  志第三十一
    《辽史》 第六十二卷  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兴宗即位,钦哀皇后始得志,昆弟专权。冯家奴等希钦哀意,诬萧浞卜等谋反,连及嫡后仁德皇后。浞卜等十馀人与仁德姻援坐罪者四十馀辈,皆被大辟,仍籍其家。幽仁德于上京,既而遣人弑之。迫殒非命,中外切愤。钦哀後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三卷  表第一
    《辽史》 第六十三卷  表第一
    世表天开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天地人之初,一焉耳矣。天动也,有恒度;地静也,有恒形;人动静无方,居止靡常。天主流行,地主蓄泄,二气无往而弗达,亦惟人之所在而畀付焉。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一卷  志第二十上
    《辽史》 第五十一卷  志第二十上
    礼志三军仪皇帝亲征仪:常以秋冬,应敌制变或无时。将出师,必先告庙。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独树;无独树,即所舍而行之。或皇帝服介胄,祭诸先帝宫庙,乃阅兵。将行,牝牡各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二卷  志第二十一
    《辽史》 第五十二卷  志第二十一
    礼志五嘉仪上皇帝受册仪:前期一日,尚舍奉御设幄於正殿北墉下,南面设御坐;奉礼郎设官僚、客使幕次於东西朝堂;太乐令设宫悬於殿庭,举麾位在殿第二重西阶上,东向;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尚舍奉御设解剑席于东西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卷   志第二十九
    《辽史》 第六十卷   志第二十九
    食货志下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命有司治其征;馀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东平郡城中置看楼,分南、北市,禺中交易市北,午漏下交易市南。雄州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六十一卷  志第三十
    《辽史》 第六十一卷  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刑也者,始於兵而终於礼者也。鸿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蜂有螫,自卫而已。蚩尤惟始作乱,斯民鸱义,奸宄并作,刑之用岂能已乎?帝尧清问下民,乃命三后恤功於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故曰刑也者,始於兵而终於礼者也。先王顺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九卷  志第十八
    《辽史》 第四十九卷  志第十八
    礼志一理自天设,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礼乐之用行焉。林豺梁獭,是生郊;洼尊燔黍,是生燕飨;瓦棺,是生丧葬;俪皮缁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弭文。一文一质,盖本于忠。变通革弊,与时宜之。唯圣人为能通其意。执理者胶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卷   志第十九
    《辽史》 第五十卷   志第十九
    礼志二凶仪丧葬仪:圣宗崩,兴宗哭临于涂殿。大行之夕四鼓终,皇帝率群臣入,柩前三致奠。奉柩出殿之西北门,就车,藉以素。巫者除之。诘旦,发引,至祭所,凡五致奠。太巫祈禳。皇族、外戚、大臣、诸京官以次致祭。乃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八卷  志第二十七
    《辽史》 第五十八卷  志第二十七
    仪卫志四仪仗<一>帝王处则重门击柝,出则以师兵为营卫,劳人动众,岂得已哉。天下大患生於大欲,不得不远虑深防耳。智英勇杰、魁臣雄藩於是乎在,宇武备於文物之中,此仪仗所由设也。金吾、黄麾六军之仗,辽受之晋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五十九卷  志第二十八
    《辽史》 第五十九卷  志第二十八
    食货志上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战,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以是制胜,所向无前。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上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三十七卷  志第七
    《辽史》 第三十七卷  志第七
    地理志一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剌部之众代遥辇氏,起临潢,建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六卷  志第十六
    《辽史》 第四十六卷  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部族,详见营卫志。设官之制具如左。部族职名总目:大部族。某部大王。本名夷离。某部左宰相。某部右宰相。某部太师。某部太保。某部太尉。某部司徒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七卷  志第十七上
    《辽史》 第四十七卷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南面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後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於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勋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四十八卷  志第十七下
    《辽史》 第四十八卷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南面京官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馀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五京并置者,列陈之;特置者,分列于後。三京宰相府职名总目:左相。右相。
    历史典籍
  • 《辽史》 第二十六卷  本纪第二十六
    《辽史》 第二十六卷  本纪第二十六
    道宗六寿隆元年春正月己亥,<一>如混同江。庚戌,西南面招讨司奏拨思母来侵,萧阿鲁带等击破之。乙卯,振奉圣州贫民。二月戊辰,赐左、右二皮室贫民钱。癸酉,高丽遣使来贡。乙亥,驻跸鱼儿泺。三月丙午,赐东北路贫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