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战国策:韩氏逐向晋于周
    战国策:韩氏逐向晋于周
    【提要】笼络人心方能形成力量。而如何使他人对自己心存感激、站在自己一边呢?【原文】韩氏逐向晋于周,周成恢为之谓魏王曰:“周必宽而反之,王何不为之先言,是王有向晋于周也。”魏王曰:“诺。”成恢因为谓韩王曰:“逐向晋者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或谓韩公仲
    战国策:或谓韩公仲
    【提要】公仲即韩朋,是韩国的相国,在韩国权倾一时。他充分利用复杂的国际环境,挟外国势力而自保、自重。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我发展的。在不妨害国家、团体利益的前提,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完全正当的。【原文】或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或谓韩王曰
    战国策:或谓韩王曰
    【提要】下面的说客预言了六国的灭亡,真是具有远见卓识。远见卓识既是谋略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论辩素质,远见卓识,才能晓以利害,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行为。论辩者如能做到远见卓识,便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史疾为韩使楚
    战国策:史疾为韩使楚
    【提要】战国时以公孙龙(著名的“白马非马”论的提出者)为代表的名家也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名不正,言不顺”。正名实际上也是正“实”的过程。名与实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名实相符,才能使名成其为名;名实不符,那么这个名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韩傀相韩
    战国策:韩傀相韩
    【提要】《战国策》中的侠客也是战国时代的一大特色,与他们相比,今人显得何等的委琐和势利。游侠与谋士们并不冲突,他们同是社会的中间阶层,都不是饱食终日的普通人,他们都是为社会政治理想而奔忙、都以卑微的身份干下惊天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令周最使郑
    战国策:齐令周最使郑
    【提要】中国人最讲人情和面子,有伤他人情面与和气的事一般都不好干,但由于公务和生意,我们不得不说一些有伤人情的话,只要我们掌握了方式方法,也不会妨耐多大事。【原文】齐令周最使郑,立韩扰而废公叔。周最患之,曰:“公叔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公叔且杀几瑟
    战国策:公叔且杀几瑟
    【提要】最高权力不可分享,只能独占。谁能当太子,谁就能控制整个国家。如果君王的儿子众多,那实在是国家的灾难,他们为皇位定会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胜利的那个王子,必然是能充分利用先王势力、外国势力、其他王子势力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韩战于浊泽
    战国策:秦韩战于浊泽
    【提要】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的确是军事、外交斗争的首要问题。七国互相兼并、削弱,每个国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应当争取谁、联合谁、孤立谁、打击谁?对敌人要分化瓦解、对朋友要联合吸引。看看楚国是如何分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楚围雍氏五月
    战国策:楚围雍氏五月
    【提要】向他国、他人有所求而得不到对方的援手是比较难堪的一件事。求人是被动的,如何将被动变为主动,使对方来积极的回应你的请求,确实需要动点脑筋。【原文】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战国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提要】张仪在作着与苏秦相反的工作,泯灭诸侯的信心和意志、瓦解诸侯的斗志和独立精神,用武力威逼十和利益诱惑使原来合纵的诸侯臣服强秦、归于连横阵线。【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五国约而攻秦
    战国策:五国约而攻秦
    【提要】保全一个城市可以用武力,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战国时期的谋略家们就善于用智谋和三寸不烂之舌干出不小的事功来。【原文】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战国策: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提要】申不害是战国法家的著名代表,尊称为申子。他曾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主张按功劳大小赏赐升迁,无功劳虽有裙带、宗室关系,也不能任用提拔。如此富国强兵的简单措施,历史上真正实行的朝代却没有多少。你看就连倡导者自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战国策: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提要】苏秦为各国游说合纵,方式内容大体一样,即先从地缘物产等物质状况肯定对方的实力,鼓舞对方的信心与斗志。然后批驳连横,以其为耻,激发对方的自尊,从而让对方决志不屈服,并走向联合抗秦的道路。【原文】苏秦为楚合从,说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信陵君杀晋鄙
    战国策:信陵君杀晋鄙
    【提要】引用格言警句,在论辩、游说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对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样会铭记在人们心中。【原文】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提要】这又是一篇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的名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此文不仅在论辩上是经典,而且其在文学史上也是经典。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性格鲜明,叙述故事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长平之役
    战国策:长平之役
    【提要】虎狼之国的秦国尽使欺骗伎俩,给轻信的魏国以空头承诺,目的是避免魏国助赵,减少攻赵的阻力,并待日后魏国势单力薄后作下一个攻击目标。【原文】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平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
    战国策:魏王欲攻邯郸
    【提要】南辕北辙的故事就出现在下面这篇中。人人都会嘲笑南辕北辙的荒唐,但真正荒唐的是干了荒唐事的我们却不自知自己也在南辕北辙。【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魏王问张旄
    战国策:魏王问张旄
    【提要】说服他人,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有权势者,必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因为他们一般有心理优势,不会轻易采纳他人的建议。如果讲究说话策略,通过诱导,最后让对方自己说出我们想说的话,那么这就是向他人建议的较高境界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攻韩之管
    战国策:秦攻韩之管
    【提要】国家之间互相利用、陷害,完全是非道德的。当时秦国无疑是战国的祸水,所以谁都想把这个祸水引向外国,自己一定不敢沾染上。【原文】秦攻韩之管,魏王发兵救之。昭忌曰:“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梁。不出攻则已,若出攻,非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使赵攻魏
    战国策:秦使赵攻魏
    【提要】战国合纵的诸侯之间是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关系,但是有些国家眼光短浅,相互攻伐,结果最终招致自己的灭亡,这也是合纵战略最终失败的原因。【原文】秦使赵攻魏,魏谓赵王曰:“攻魏者,亡赵之始也。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献书秦王
    战国策:献书秦王
    【提要】魏国在当时的地缘上处于中间地带,它的地缘特点决定了它必受到各国的保卫。充分考虑地缘因素是每一个国家施展外交活动的首要前提。【原文】(阙文)献书秦王曰:“昔窃闻大王之谋出事于梁,谋恐不出于计矣,愿大王之熟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败魏于华
    战国策:秦败魏于华
    【提要】学问学多了如果不善加运用,就会变得非常的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人情伦理都忘却了。“邯郸学步”中的那人迂腐得连原来怎么走路都不知道了。现在魏王执意去秦国送死,这样迂腐的行为谁能阻止他呢?【原文】秦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齐欲伐魏
    战国策:齐欲伐魏
    【提要】行贿受贿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最为卑劣也最为普遍的事,为私利而损公益就是fu败的特征。贿赂fu败古已有之。但是古人也懂变通之法,看看他们怎么对待贿赂的。【原文】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战国策: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提要】三人成虎的典故就出自此章。这里揭示出了一个只有权谋家们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人类语言对真实事实的支配性。【原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提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句出自《老子》的名言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印证。【原文】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