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旧唐书》 卷一
    《旧唐书》 卷一
    本纪第一高祖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锡,仕魏为幢主
    历史典籍
  • 《旧唐书》 卷一十
    《旧唐书》 卷一十
    本纪第十肃宗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母曰元献皇后杨氏。景云二年乙亥生。初名嗣升,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上仁爱英悟,得之天然;及长,聪敏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
    志二历志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观象以垂法,治历以明时,使万物服其化风,四海同其正朔,然后能允釐下土,钦若上穹。故虞舜之绍唐尧,先齐七政;武王之得箕子,首叙九畴。皇极由是而允兴,人时以之而不忒。历代已降,何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九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职官志夫官非位无以分贵贱,位非品无以定高卑,是以历代史官,咸有所纪,皆穷源而讨本,期与世以作程。迨乎唐祚方隆,明皇在宥,采累朝之故事,考众职之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其勋阶之等级,品秩之重轻,则已备载于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五十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郡县志(案:《郡县志序》,原本阙佚。)河南道西京河南府滑州许州陕州青州兗州宋州陈州曹州亳州郑州汝州单州济州滨州密州颍州濮州蔡州关西道雍州京兆府同州华州耀州乾州陇州泾州原州鄜州威州衍州武州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八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八
    外国列传二吐蕃,本汉西羌之地,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其子孙以秃发为国号,语讹为吐蕃。国人号其主为赞普,置大论、小论以理国事。其俗随畜牧无常居,然亦有城郭,都城号逻些城。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唐时屡为边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九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天文志案:《天文志序》原本阙佚,然其日食、星变诸门,事迹具存,较《欧阳史·司天考》为详备。今考《五代会要》所载星变、物异诸门,与《司天考》互有详略。盖五代典章散佚,各记所闻,未能画一也。参考诸书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七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刑法志案:《刑法志序》,原本阙佚。梁太祖开平三年十一月,诏太常卿李燕、御史萧顷、中书舍人张兗、户部侍郎崔沂、大理卿王鄯、刑部郎中崔诰,共删定律令格式。四年十二月,宰臣薛贻矩奏:「太常卿李燕等重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八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选举志按《唐典》,凡选授之制,天官卿掌之,所以正权衡而进贤能也;凡贡举之政,春官卿掌之,所以核文行而第隽秀也。洎梁氏以降,皆奉而行之,纵或小有厘革,亦不出其轨辙。今采其事。备纪于后,以志五代审官取士之方也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六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六
    僭伪列传三王建,陈州项城人。唐末,隶名于忠武军。秦宗权据蔡州,悬重赏以募之,建始自行间得补军候。广明中,黄巢陷长安,僖宗幸蜀。时梁祖为巢将,领众攻襄、邓,宗权遣小校鹿晏宏从监军杨复光率师攻之,建亦预行。是岁,复光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七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七
    外国列传一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南距幽州七百里,本鲜卑之旧地也。其风土人物,世代君长,前史载之详矣。唐咸通末,其王曰锡里济,疆土稍大,累来朝贡。光启中,其王沁丹者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五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乐志下周广顺元年,太祖初即大位,惟新庶政,时太常卿边蔚上疏请改舞名,其略云:「前朝改祖孝孙所定十二和之名,文舞曰《治安之舞》,武舞曰《振德之舞》,今请改《治安》为《政和之舞》,《振德》为《善胜之舞》。前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六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食货志案:《薛史·食货志序》,原本阙佚,卷中惟盐法载之较详,其田赋、杂税诸门,仅存大略,疑明初是书已有残阙也。今无可采补,姑存其旧。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后。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堠,内辟污莱,厉以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四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四
    僭伪列传一杨行密,庐州人。少孤贫,有膂力,日行三百里。唐中和之乱,天子幸蜀,郡将遣行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复。《北梦琐言》:郑綮尝典杨行密为本州步奏官。光启初,秦宗权扰淮右,频寇庐、寿,郡将募能致战擒贼者,计级赏之,行密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五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五
    僭伪列传二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也。其父仁恭,初随父晟客于范阳,晟以军吏补新兴镇将,事节度使李可举。仁恭幼多智机,数陈力于军中。李全忠之攻易、定也,别将于晏围易州,累月不能拔,仁恭穴地道以陷之,军中号曰「刘窟头」,稍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三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礼志下后唐长兴元年九月,太常礼院奏:「来年四月孟夏,禘飨于太庙。谨按礼经,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已毁未毁之主,并合食于太祖之庙,逐庙功臣,配飨于太庙之庭。本朝宝应元年定礼,奉景皇帝为始封之祖。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四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乐志上古之王者,理定制礼,功成作乐,所以昭事天地,统和人神,历代已来,旧章斯在。洎唐季之乱,咸、镐为墟;梁运虽兴,《英》、《茎》扫地。庄宗起于朔野,经始霸图,其所存者,不过边部郑声而已,先王雅乐,殆将泯绝。当同光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二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二
    世袭列传一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祖铎,父端。唐乾符中,镇州有博野军,宿卫京师,屯于奉天,文通时隶本军为市巡,累迁至队长。黄巢犯阙,博野军留于凤翔,时郑畋理兵于岐下,畋遣文通以本军败尚让之众于龙尾坡,以功为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三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三
    世袭列传二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及后唐庄宗即位,避其庙讳改焉。幼隶于汴之贾人李七郎,梁祖以李七郎为子,赐姓,名友让。梁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让养之为子。梁祖以季兴为牙将,渐能骑射。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一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五行志昔武王克商,以箕子归,作《洪范》。其九畴之序,一曰五行,所以纪休咎之征,穷天人之际。故后之修史者,咸有其说焉。盖欲使后代帝王见灾变而自省,责躬修德,崇仁补过,则祸消而福至,此大略也。今故按五代之简编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二
    《旧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礼志上案:《礼志序》,原本阙佚。梁开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禅,乃立四庙于西京,从近古之制也。唐同光二年六月,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克复天下,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
    恭帝纪恭帝,讳宗训,世宗子也。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显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癸巳,世宗崩。甲午,内出遗制,命帝柩前即皇帝位。是日,群臣奉帝即位而退。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九
    《旧五代史》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九常思,字克恭,太原人也。父仁岳,河东牙将,累赠太子太师。唐庄宗之为晋王也,广募胜兵,时思以趫悍应募,累从戎役,后为长直都校,历捧圣军使。晋初,迁六军都虞候。汉高祖出镇并门,奏以思从行,寻表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以勤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
    列传十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本郡乐营使。峻幼慧黠善歌,梁贞明初,张筠镇相州,怜峻敏惠,遂畜之。及庄宗入魏州,筠弃镇南渡,以峻自随。时租庸使赵岩访筠于其第,筠召峻声歌以侑酒,岩悦,筠因以赠之,颇得亲爱。梁亡,赵
    历史典籍
  •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一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十一刘皞,字克明,晋丞相谯国公昫之弟也。昫,《晋书》有传。皞少离乡里,唐天祐中,梁将刘鄩袭太原,军至乐平,时皞客于县舍,为鄩军所俘。谢彦章见之,知其儒者,待之以礼,谓其乡人刘去非曰:「为君得一宗人。」即令皞见之,去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