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元史:志第四十八  兵三
    元史:志第四十八 兵三
    志第四十八  兵三马政西北马多天下,秦、汉而下,载籍盖可考已。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世祖中统四年,设群牧所,隶太府监。寻升尚牧监,又升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九  兵四
    元史:志第四十九 兵四
    志第四十九  兵四○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遇军务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者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六  兵一
    元史:志第四十六 兵一
    志第四十六  兵一兵者,先王所以威天下,而折夺奸宄、戡定祸乱者也。三代之制远矣,汉、唐而下,其法变更不一。大抵用得其道,则兵力富,而国势强;用失其宜,则兵力耗,而国势弱。故兵制之得失,国势之盛衰系焉。元之有国,肇基朔漠。虽其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七  兵二
    元史:志第四十七 兵二
    志第四十七  兵二宿卫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亦一代之良法哉。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及世祖时,又设五卫,以象五方,始有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元史: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俸秩官必有禄,所以养廉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既位之初,首命给之。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县,微而府史胥徒,莫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有职田,于是无职田者,复益之以俸米。其所以养官吏者,不亦厚乎!禄秩之制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元史: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食货前志,据《经世大典》为之目,凡十有九,自天历以前,载之详矣。若夫元统以后,海运之多寡,钞法之更变,盐茶之利害,其见于《六条政类》之中,及有司采访事迹,凡有足征者,具录于篇,以备参考;而丧乱之际,其亡逸不存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元史: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岁课山林川泽之产,若金、银、珠、玉、铜、铁、水银、硃砂、碧甸子、铅、锡、矾、硝、碱、竹、木之类,皆天地自然之利,有国者之所必资也,而或以病民者有之矣。元兴,因土人呈献,而定其岁入之课,多者不尽收,少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元史: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岁赐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凡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其赋则五户出丝一斤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元史: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是以古之善治其国者,不能无取于民,亦未尝过取于民,其大要在乎量入为出而已。《传》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  百官六
    元史:志第四十 百官六
    志第四十  百官六大都留守司,秩正二品,掌守卫宫阙都城,调度本路供亿诸务,兼理营缮内府诸邸、都宫原庙、尚方车服、殿庑供帐、内苑花木,及行幸汤沐宴游之所,门禁关钥启闭之事。留守五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留守二员,正四品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元史: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辟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史: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见于前,自元统、至元以来,颇有沿革增损之异。至正兵兴,四郊多垒,中书、枢密,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自省院以及郡县,又各有添设之员。而各处总兵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元史: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太常礼仪院,秩正二品,掌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中统元年,中都立太常寺,设寺丞一员。至元二年,翰林兼摄太常寺。九年,立太常寺,设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以下五员,品秩有差。十三年,省并衙门,以侍仪司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储政院,秩正二品。至元十九年,立詹事院,备左右辅翼皇太子之任,置左、右詹事各一员,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员,吏属六十有二人,别置宫臣宾客二员,左右谕德、左右赞善各一员,校书郎二员,中庶子、中允各一员。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元史: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世祖中统四年,置枢密副使二员,佥书枢密事一员。至元七年,置同知枢密院事一员,院判一员。二十八年,始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元史: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大宗正府,秩从一品。国初未有官制,首置断事官,曰札鲁忽赤,会决庶务。凡诸王驸马投下蒙古、色目人等,应犯一切公事,及汉人奸盗诈伪、蛊毒厌魅、诱掠逃驱、轻重罪囚,及边远出征官吏、每岁从驾分司上都存留住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元史: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王者南面以听天下之治,建邦启土,设官分职,其制尚矣。汉、唐以来,虽沿革不同,恆因周、秦之故,以为损益,亦无大相远。大要欲得贤才用之,以佐天子、理万民也。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元史: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铨法中至元四年,诏:“诸官品正从分等,职官用廕,各止一名。诸廕官不以居官、去任、致仕、身故,其承廕之人,年及二十五以上者听。诸用廕者,以嫡长子。若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如无,立嫡长子同母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元史: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考课凡随朝职官:至元六年格,一考升一等,两考通升二等止。六部侍郎正四品,依旧例通理八十月,升三品。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考满升二等。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三十月考满升一等,两考通升二等。凡官员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元史: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选举之法尚矣。成周庠序学校,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举于乡,升于司徒、司马论定,而后官之。两汉有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科,或奉对诏策,事犹近古。隋、唐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科,或兼用诗赋,士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元史: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铨法上凡怯薛出身:元初用左右宿卫为心膂爪牙,故四怯薛子孙世为宿卫之长,使得自举其属。诸怯薛岁久被遇,常加显擢,惟长官荐用,则有定制。至元二十年议:“久侍禁闼、门地崇高者,初受朝命散官,减职事一等,否则量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元史: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仪仗皁纛,国语读如秃。建缨于素漆竿。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居则置纛于月华门西之隅室。绛麾,金涂竿,上施圆盘硃丝拂,三层,紫罗袋韬之。金节,制如麾,八层,韬以黄罗云龙袋。引导节,金涂龙头硃漆竿,悬五色拂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十  舆服三
    元史:志第三十 舆服三
    志第三十  舆服三仪卫殿上执事挈壶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学士帽,服紫罗窄袖衫,涂金束带,乌靴。漏刻直御榻南。司香二人,掌侍香,以主服御者国语曰速古兒赤。摄之,冠服同挈壶。香案二,在漏刻东西稍南。司香侍案侧,东西相向立。酒人,凡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元史: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至正亲祀南郊至正三年十月十七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太祖皇帝配享,如旧行仪制。右丞相脱脱为亚献官,太尉、枢密知院阿鲁秃为终献官,御史大夫伯撒里为摄司徒,枢密知院汪家奴为大礼使,中书平章也先帖木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元史: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若稽往古,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大壮。冕服车舆之制,其来尚矣。《虞书》舜作十二章,五服以命有德,车服以赏有功。《礼记》虞鸾车,夏钩车,商大辂。至周,损益前代,弁师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