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元史: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元史: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宗庙下亲谢仪,其目有八:一曰斋戒。前享三日,皇帝散斋二日于别殿,致斋一日于大次。应享官员受誓戒于中书省,如常仪。二曰陈设,如前亲祀仪。三曰车驾出宫。前享一日,所司备仪从、内外仗,与应享之官两行序立于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元史: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太社太稷至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三十年正月,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亩,为壝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实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元史: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郊祀下仪注之节,其目有十:一曰斋戒。祀前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其二日于大明殿,一日于大次,有司停奏刑罚文字。致斋前一日,尚舍监设御幄于大明殿西序,东向。致斋之日质明,诸卫勒所部屯门列仗。昼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元史: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宗庙上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世祖中统元年秋七月丁丑,设神位于中书省,用登歌乐,遣必阇赤致祭焉。必阇赤,译言典书记者。十二月,初命制太庙祭器、法服。二年九月庚申朔,徙中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元史: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乐服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皁靴。照烛二人,服同前,无笏。乐师二人,服绯,冠、笏同前。运谱二人,服绿,冠、笏同前。舞师二人,舒脚幞头,黄罗绣抹额,紫服,金铜荔枝带,皁靴,各执仗。仗,牙仗也。执旌二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元史: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礼之有祭祀,其来远矣。天子者,天地宗庙社稷之主,于郊社禘尝有事守焉,以其义存乎报本,非有所为而为之。故其礼贵诚而尚质,务在反本循古,不忘其初而已。汉承秦弊,郊庙之制,置《周礼》不用,谋议巡守封禅,而方士祠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  礼乐三
    元史:志第二十 礼乐三
    志第二十  礼乐三郊祀乐章成宗大德六年,合祭天地五方帝乐章:降神,奏《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惟皇上帝,监德昭明。祀考承天,治底隆平。孝思维则,禋祀荐诚。神其降格,万福来并。黄钟角一成词同前。太簇徵一成词同前。姑洗羽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元史: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郊祀乐舞降神文舞,崇德之舞。《乾宁之曲》六成。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声钟,一声鼓,凡三作,后仿此。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二声钟,一声鼓。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八  礼乐一
    元史:志第十八 礼乐一
    志第十八  礼乐一《传》曰:“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致礼以治躬,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中心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矣。古之礼乐,壹本于人君之身心,故其为用,足以植纲常而厚风俗;后世之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九  礼乐二
    元史:志第十九 礼乐二
    志第十九  礼乐二制乐始末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太宗十年十一月,宣圣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曰:“今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降旨收录。”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元史: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黄河黄河之水,其源远而高,其流大而疾,其为患于中国者莫甚焉,前史载河决之患详矣。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余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势未已,去仓止三十步。于是委都水监丞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元史: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黄河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汶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五  地理六
    元史:志第十五 地理六
    志第十五  地理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本省陆站一百处,水站七十三处。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武昌路,上。唐初为鄂州,又改江夏郡,又升武昌军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六  河渠一
    元史:志第十六 河渠一
    志第十六  河渠一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备,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载潴防沟遂之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三  地理四
    元史:志第十三 地理四
    志第十三  地理四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马站七十四处,水站四处。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中庆路,上。唐姚州。阁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四  地理五
    元史:志第十四 地理五
    志第十四  地理五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本省陆站一百八十处,水站八十二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杭州路,上。唐初为杭州,后改余杭郡,又仍为杭州。五代钱镠据两浙,号吴越国。宋高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志第十一  地理二辽陽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辽陽路,上。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陽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二  地理三
    元史:志第十二 地理三
    志第十二  地理三陕西诸道行御史台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本省陆站八十处,水站一处。奉元路,上。唐初为雍州,后改关内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陕西永兴、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九  历六
    元史:志第九 历六
    志第九  历六庚午元历下步交会术交终分,一十四万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交终日,二十七,余一千一百九,秒九千三百六,微二十。交中日,一十三,余三千一百六十九,秒四千六百五十三,微一十。交朔日,二,余一千六百六十五,秒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十  地理一
    元史:志第十 地理一
    志第十  地理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极流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七  历四
    元史:志第七 历四
    志第七  历四授时历经下步中星第五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强。冬至,去极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夏至,去极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冬至昼,夏至夜,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夏至昼,冬至夜,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八  历五
    元史:志第八 历五
    志第八  历五庚午元历上演纪上元庚午,距太祖庚辰岁,积年二千二十七万五千二百七十算外,上考往古,每年减一算,下验将来,每年加一算。步气朔术日法,五千二百三十。岁实,一百九十一万二百二十四。通余,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朔实,一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五  历二
    元史:志第五 历二
    志第五  历二授时历议下交食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晚,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于躔离朓朒;考求食分,必本于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必失之后。合朔失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六  历三
    元史:志第六 历三
    志第六  历三授时历经上步气朔第一至元十八年岁次辛巳为元。上考往古,下验将来,皆距立元为算。周岁消长,百年各一,其诸应等数,随时推测,不用为元。日周,一万。岁实,三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通余,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
    历史典籍
  • 元史:志第三下  五行二
    元史:志第三下 五行二
    志第三下  五行二水不润下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陽武县河溢害稼。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泾河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河南水灾。泉州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七月,潮州大水。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陰县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