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元史:本纪第二  太宗
    元史:本纪第二 太宗
    本纪第二  太宗太宗英文皇帝,讳窝阔台,太祖第三子。母曰光献皇后,弘吉剌氏。太祖伐金、定西域,帝攻城略地之功居多。太祖崩,自霍博之地来会丧。元年己丑夏,至忽鲁班雪不只之地,皇弟拖雷来见。秋八月己未,诸王百官大会于怯绿连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缅缅国为西南夷,不知何种。其地有接大理及去成都不远者,又不知其方几里也。其人有城郭屋庐以居,有象马以乘,舟筏以济。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写之,次用纸,又次用槟榔叶,盖腾译而后通也。世祖至元八年,大理
    历史典籍
  • 清史稿:●纂修元史凡例
    清史稿:●纂修元史凡例
    ●纂修元史凡例一、本纪按两汉本纪,事实与言辞并载,兼有《书》、《春秋》之义。及唐本纪,则书法严谨,全仿乎《春秋》。今修《元史》,本纪准两汉史。一、志按历代史志,为法间有不同。至唐志,则悉以事实组织成篇,考核之际,学者惮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高丽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安南安南国,古交趾也。秦并天下,置桂林、南海、象郡。秦亡,南海尉赵佗击并之。汉置九郡,交趾居其一。后女子征侧叛,遣马援平之,立铜柱为汉界。唐始分岭南为东、西二道,置节度,立五筦,安南隶焉。宋封丁部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李鋋,小字松寿,潍州人,李全子也。或曰鋋本衢州徐氏子,父尝为扬州司理参军,全盖养之为子云。太祖十六年,全叛宋,举山东州郡归附,太师、国王孛鲁承制拜全山东淮南楚州行省,而以其兄福为副元帅。太宗三年,全攻宋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铁失者,当英宗即位之初,以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为太医院使。未逾月,特命领中都威卫指挥使。明年,改元至治,有珍珠燕服之赐。三月,特授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仍金虎符、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依前太医院使。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古之为史者,善恶备书,所以示劝惩也。故孔子修《春秋》,于乱臣贼子之事,无不具载,而楚之史名《梼杌》,皆以戒夫为恶者,使知所惧而不敢肆焉。后世作史者,有酷吏、佞幸、奸臣、叛逆之传,良有以也。元之旧史,往往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自昔帝王勃兴,虽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莫不过绝于人,类非后来所及,盖天运也。元有中土,巨公异人,身兼数器者,皆应期而出,相与立法创制,开物成务,以辅成大业,亦云盛哉。若道流释子,所挟多方,事适逢时,既皆别为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清史稿: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前世宦者之祸尝烈矣,元之初兴,非能有鉴乎古者,然历十有余世,考其乱亡之所由,而初不自Yan人出,何哉?盖自太祖选斌臣子弟给事内廷,凡饮食、冠服、书记,上所常御者,各以其职典之,而命四大功臣世为之长,号四怯薛。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武用妻苏氏,真定人,徙家京师。用疾,苏氏刲股为粥以进,疾即愈。生子德政,四岁而寡。夫之兄利其资,欲逼而嫁之,不听。未几夫兄举家死,惟余三弱孙,苏氏取而育之。德政长,事苏氏至孝。苏氏死时,天大旱,德政方掘地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是故佛于晋、宋、梁、陈,黄、老于汉、魏、唐、宋,而其效可睹矣。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维道家方士之流,假祷祠之说,乘时以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古之君子,负经世之术,度时不可为,故高蹈以全其志。使得其时,未尝不欲仕,仕而行所学,及物之功岂少哉。后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群,谓之隐士。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之,及考其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古者女子之居室也,必有傅姆师保为陈诗书图史以训之。凡左右佩服之仪,内外授受之别,与所以事父母舅姑之道,盖无所不备也。而又有天子之后妃,诸侯之夫人,躬行于上,以率化之。则其居安而有淑顺之称,临变而有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世言先王没,民无善俗。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而民以孝义闻者,盖不乏焉。岂非天理民彝之存于人心者,终不可泯欤!上之人苟能因其所不泯者,复加劝奖而兴起之,则三代之治,亦可以渐复矣。今观史氏之所载,其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王庸,字伯常,雄州归信人。事母李氏以孝闻。母有疾,庸夜祷北辰,至叩头出血,母疾遂愈。及母卒,哀毁几绝,露处墓前,旦夕悲号。一夕,雷雨暴至,邻人持寝席往,欲蔽之,见庸所坐卧之地独不沾湿,咸叹异而去。复有蜜蜂数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吾兒氏,驸马都尉、中书丞相、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封荆南王朵尔的斤之子也。倜傥好学,晓音律。初用父廕,同知信州路事,又移建德路。会徽寇犯遂安,伯颜不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普颜不花,字希古,蒙古氏。倜傥有大志。至正五年,由国子生登右榜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调河南行省员外郎。十一年,迁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蕲黄徐寿辉来寇,普颜不花战守之功为多,语在《道童传》。十六年,除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李伯温,守贤之孙,彀之子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陽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陽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知平陽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父木,知汝宁府,因家焉。桓以国子生释褐,授滑之白马丞,入补中书掾,擢国子典簿。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未几,汝宁盗起,桓避之确山。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弗听。囚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自古国家上有宽厚之君,然后为政者得以尽其爱民之术,而良吏兴焉。班固有曰:“汉兴,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先,故文、景以后,循吏辈出。”其言盖识当时之治体矣。元初风气质实,与汉初相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耶律伯坚,字寿之,桓州人。气豪侠,喜与名士游。用荐举入官,为工部主事。至元九年,转保定路清苑县尹。初,安肃州苦徐水之害,诉于大司农司,大司农司欲夺水故道,导水使东。东则清苑境也,地势不利,果导之,则清苑被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颛门者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然儒之为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
    历史典籍
  •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四
    清史稿:列传第七十四
    列传第七十四○乌古孙良桢乌古孙良桢,字干卿,世次见父泽传。资器绝人,好读书。至治二年,廕补江陰州判官,寻丁内艰,服除,调婺州武义县尹,有惠政。改漳州路推官,狱有疑者,悉平反之。上言:“律,徒者不杖,今杖而又徒,非恤刑意,宜加徒减杖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