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最新列表

  • 《庄子译注》 《庄子·骈拇》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骈拇》译注
    【题解】 “骈拇”指并合的脚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顺应人情的东西。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篇大体分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达生》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达生》译注
    【题解】 “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 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山木》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山木》译注
    【题解】 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精神仍是虚己、无为。 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盗跖》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盗跖》译注
    【题解】 “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
    ○不苟 一曰: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应帝王》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应帝王》译注
    【题解】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
    ○慎行 一曰: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 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贵直 一曰: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德充符》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德充符》译注
    【题解】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大宗师》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大宗师》译注
    【题解】 “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恃君览第八
    ○恃君 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故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开春论第一
    ○开春 一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养生主》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养生主》译注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人间世》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人间世》译注
    【题解】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天地》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天地》译注
    【题解】 “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
    ○审应 一曰: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 孔思请行,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孔思对曰:“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离俗 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飞兔、要褭,古之骏马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逍遥游》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逍遥游》译注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齐物论》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齐物论》译注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胠箧》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胠箧》译注
    【题解】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
    诸子百家
  • 《庄子译注》 《庄子·在宥》译注
    《庄子译注》 《庄子·在宥》译注
    【题解】 “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反对人为,提倡自然,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本篇的主旨。 全篇大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指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
    ○先识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
    ○审分 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途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似顺论第五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似顺论第五
    ○似顺 一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
    诸子百家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
    ○士容 一曰: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
    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