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史记新读:忧国文人(3)
    史记新读:忧国文人(3)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没有机会在政治上一展才华,就都把心血放在梁怀王身上,渴望将来有所作为。现在梁怀王死了,贾谊一方面觉得自己当老师的有责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理想彻底破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2)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2)
    小儿子石庆曾经担任太仆。一次,他为天子驾车外出。天子问他总共有几匹马驾车。石庆用马鞭逐个数完以后,举起手说:“六匹。”在万石君的子孙之中,石庆是最随便的一个,但还是这样地认真。后来,他调任齐国的丞相,全齐国的人都仰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3)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3)
    直不疑喜欢读《老子》一书,学习的是黄老之道。他无论到哪里做官,总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唯恐人们知道他做官的事迹。他不喜欢树立名声,因此,被人称为有德行和厚道的贤人。直不疑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直相如继承了爵位。而他的孙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7)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7)
    幸运的丞相丞相匡衡是东海人。他好读书,曾经跟随五经博士学习《诗经》。他家境贫寒,要靠给人做雇工耕田来养家糊口。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他才能也不高,多次参加朝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1)
    史记新读:循规蹈矩之臣(1)
    伴君如伴虎。他们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谦恭卑下,一切顺应主上之意。万石君的由来万石君姓石名奋,原本是赵国人。赵国灭亡以后,他家迁居到了温县。刘邦率军向东攻打项羽的时候,经过温县。当时,石奋只有十五岁,投奔到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5)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5)
    日渐宠信公孙弘见闻广博,常说皇帝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着布被,吃饭也十分节俭。他后母死了,他也依礼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陈述种种选择,让皇上自己去定夺,他从不肯当面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6)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6)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旧病按发,最终在丞相的位子上死去。丞相韦贤汉武帝的丞相韦贤,是鲁国人。他以读书见长而担任官吏,后来逐渐升官到大鸿胪之职。曾经有相面的人给他相面,说他可以官至丞相。他有四个儿子,也让相面的人给他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3)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3)
    梁孝王是景帝的弟弟,深受其母窦太后的喜爱。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以亲兄弟的身份与景帝一同宴饮。此时,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酣兴起,景帝便随口说了一句:“我去世以后,梁王来做天子。”窦太后听了这话,十分高兴。而在一旁的窦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4)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4)
    籍福献策武安侯田蚡显贵后,想当丞相。于是,他对宾客谦恭有礼,推荐那些闲居在家的知名人士为官,想用这种办法赢得天下士人的支持,压倒魏其侯以及其他的将相大臣。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病被免职,天子打算任命新的丞相和太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1)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1)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充满了诱惑。多少人对它垂涎,为之奋斗。然而,天子的声威随时可以夺去他们的一切。官至丞相丞相张苍是陽武(今河南省原陽县东南)人,他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在秦朝时,他曾担任过御史,掌管宫中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2)
    史记新读:汉相逸事(2)
    秉公执法的悲剧申屠嘉担任丞相五年之后,孝文帝去世,孝景帝即位。景帝让他的老师晁错担任内史。晁错颇受皇帝宠爱,而且言听计从,而丞相申屠嘉也感到自己所说的话不被采用,因此忌恨晁错。晁错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由东边通出宫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皇帝身边的宠儿(1)
    史记新读:皇帝身边的宠儿(1)
    他们是天子的玩偶,尽心地侍奉自己的主子。他们曾经显贵一时。一旦天子的恩宠不在,他们的一切荣耀就会灰飞烟灭。佞幸的先行者汉代的时候流行这样一句俗语:“努力种田,不如碰上好年景;善于做官,不如抓住好机遇。”这可不是一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皇帝身边的宠儿(2)
    史记新读:皇帝身边的宠儿(2)
    从此以后,宫中受宠幸的臣子大都出自于外戚家族,其中的大多数人没有什么能耐,都是一些混子,不值一提。卫青、霍去病等人也因为是外戚而显贵、宠幸,但是,他们却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20)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20)
    任安与田仁任安是荥陽(今属河南省)人,他从小就失去父亲,生活贫困。他给别人做车夫来到长安,就留了下来,想做一个小吏,但没有机会。于是他来到武功县,武功是扶风西边的小县。任安认为武功县狭小,没有豪门大族,容易提高自己的地位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21)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21)
    巫蛊罹难后来,田仁遭遇太子谋反的巫蛊之祸。当时丞相亲自率领军队,命令司直田仁守卫城门。田仁认为太子和皇帝是骨肉之亲,不想卷进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最好留一点余地,就故意放太子逃出城门。这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派御史大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8)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8)
    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与高祖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提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9)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9)
    王恢之死汉武帝恼怒王恢不出兵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就擅自领兵撤退。王恢辩解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现在单于听到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6)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6)
    瑕不掩瑜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淄博市东)人,他早年学习纵横家之学,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历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或许是学派间的冲突,没有哪个儒生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也共同排斥他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7)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7)
    赵王知道主父偃手中握有自己的把柄,害怕他日后揭发自己,就趁他出关为齐相之机,上书告发主父偃私受诸侯的贿赂。齐王自杀后,武帝才得知此事,武帝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齐王自杀的,就把他逮捕审问。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但不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3)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3)
    点醒高官有一次,袁盎请假回家探望。在路上,他遇见了丞相申屠嘉的车队。于是,袁盎下车拜见丞相。申屠嘉只是在车上对他表示了谢意。袁盎回到家里,面对着众多的属下、家人,他想到刚才的事情,感到十分地惭愧。于是,他前往丞相府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4)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4)
    这个人便打算回报袁盎当年的恩情。他把自己的全部行装变卖,用这些钱买了两大桶烈酒。当时,天气寒冷,士兵们又饿又渴。他把酒分给驻守西南角的士兵们喝,很快,士兵们醉倒在地。于是,他连夜叫起了袁盎,对他说:“您可以离开了,吴王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5)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5)
    权术的应用景帝继位以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他多次上书请求与天子密谈政事,景帝对他总是言听计从,恩宠超过了九卿,朝廷的律令多被他修改。对此,丞相申屠嘉虽然内心极度不服气,但是又无力整治晁错。内史的官府建在太上皇宗庙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1)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1)
    “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从不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只要求他成功,其他一律不干涉,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建功立业。当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2)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12)
    天子得知这个消息,茶饭不思,哭得很伤心。袁盎求见,天子答应了。袁盎一进门便叩头请罪。天子说:“朕没有采纳爱卿的意见,才有了这样的恶果,你有什么罪呢?”袁盎说道:“皇上要自己宽心,事情已经过去了,难道能够追悔吗?况且,陛下有三
    历史典籍
  •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9)
    史记新读:治世能臣(9)
    但是现在却因为上林尉没回答出皇帝的提问,而具体负责饲养动物的啬夫回答出来了,就要免去原上林尉而提拔啬夫。要是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提倡人们都去向啬夫学习,都在皇上或上级面前伶牙俐齿、喋喋不休地显示自己,以便得到嘉奖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