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史记:【夏本纪第二】《史记》在线阅读
    史记:【夏本纪第二】《史记》在线阅读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战国策》读后感——诽谤和诽谤
    战国策:《战国策》读后感——诽谤和诽谤
    天安门外有两个华表,传自唐尧时代。“华表”最初是道路牌,后来有人在上面议论政治得失,渐渐成为制度,称为“诽谤木”,是最早的自由言论工具之一。既然是议论得失,难免人之常情,是议论过失为主。当时识字
    历史典籍
  • 史记:史记书目
    史记:史记书目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夏本纪第二(卷三)殷本纪第三(卷四)周本纪第四(卷五)秦本纪第五(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卷十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读《战国策》有感
    战国策: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人要有自知之明,每个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两”是多少,这对自己有好处。邹忌身高八尺有余。战国时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尺,相当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战国策》读后感
    战国策:《战国策》读后感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可见东周君早已丧失天子的尊严,沦为偏安一隅的小诸侯。在齐秦等大国面前只能耳提面命。坐拥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别说行驶天子的权力,就连自己也成了大国嘴边随时
    历史典籍
  • 战国策: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战国策: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提要】谋略的特点在于用迂回曲折、轻松快捷的方式就可达到目的。司马?的目的就是让陰姬当王后,为此目的如果直接上书君王要求让陰姬当王后,那么不仅陰姬当不了王后,而且会惹怒竞争者江姬,更使君王怀疑司马喜是否存有私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中山君飨都士
    【提要】“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世界上最难得的是人的心。人心动摇不定,有时诚服、有时不满,得到一个人对你的忠心和归属是何等的难?当然,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示。【原文】人心本是极其脆弱的感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战国策: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提要】这是古人尊重法治的名篇。卫君就是付再大的代价,也要使国家的法令得到彰现,使法治精神能够教化民众,使为政者树立信用。中国传统中尚且如此推崇法治,何况现今吸收西方法治精神的当代社会呢?【原文】卫嗣君时,胥靡逃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公输般为楚设机
    战国策:公输般为楚设机
    【提要】墨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时有露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生的辛苦和职责,为当时的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原文】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智伯欲伐卫
    战国策:智伯欲伐卫
    【提要】绝对不能忽视事物的反常现象,这些现象背后肯定隐藏着陰谋。下面此篇中的南文子就具有这种先见之明。【原文】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赵且伐燕
    战国策:赵且伐燕
    【提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就出自这里。苏代只用这样一个小寓言故事,就免除了燕国的一场兵祸。【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提要】千古侠义之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无数审美作品的主题,是我民族集中体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个不朽神话。荆轲慷慨悲歌、义无返顾的壮烈情怀是我们民族共同体永远萦绕的感情,真可谓“千载有余情”。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饥赵将伐之
    战国策:燕饥赵将伐之
    【提要】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不仅在道义上受谴责,实际上也得不到多少好处。且看赵恢是如何改变准备乘人之危的赵国的战略的。【原文】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
    战国策:昌国君乐毅
    【提要】“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尽避乐毅立下不世功业之后反遭新主的抛弃,但他对新主的怨言说得非常的委婉,对新主的愚蠢的责备也非常隐蔽,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涵养上。【原文】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代为燕说齐
    战国策:苏代为燕说齐
    【提要】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继承了苏秦的事业,开始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由于他初出茅庐,所以急需当时的要人们的推荐、赏识。且看他绝妙的自荐方法。【原文】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战国策: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提要】这是一篇受君王怀疑之后自我辩解的雄辩,虽然有些委婉,甚至饱含了委屈,但说理清澈、论辩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满在言语之中。【原文】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宫他为燕魏
    战国策:宫他为燕魏
    【提要】他人的灾难意味着自己的利好,他国的混乱是国家攫取利益的最佳时机。国家之间无情义可言,乘人之危是非常正常的事。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他周遍国家是统一安定还是混乱分裂有着直接的关系。【原文】宫他为燕使魏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
    【提要】燕昭王欲报仇雪恨,故先从招揽人才着手,这一点他还算是明智。贤士郭隗向他说明了如何对待人才就有如何不同的结果,他描述的对待人才的几种情形颇耐人寻味。【原文】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历史典籍
  • 战国策: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战国策: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提要】苏秦为燕国奔忙游说、劳苦功高,但却在国内受到谗言的陷害。苏秦只有坦诚表白自己、对那种以礼仪信用来攻击他的论调针锋相对才可以在燕国站得住脚。让我们看看苏秦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原文】人有恶苏秦于燕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提要】张仪明白,游说燕国的关键还在于改变燕王对赵国的态度。所以他极力诋毁赵国,并且又用武力威逼十利诱,终于促使燕国臣服秦国。【原文】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
    历史典籍
  • 战国策: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战国策: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提要】燕国当时处在现在的河北、北京、辽东一带,地理上离秦国很远,离战祸纷争也比较远,地缘上非常有优势。苏秦的合纵战略正好发挥了燕国的地理优势。【原文】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燕文公时
    战国策:燕文公时
    【提要】“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张仪等谋略家、雄辩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非常的有分量。凭着他们的三言两语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十座城池。【原文】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
    历史典籍
  • 战国策:安邑之御史死章
    战国策:安邑之御史死章
    【提要】无论在公司还是在机关里,晋职升官都是人人乐意的事。但这种事自己又不便直接向上级提出,应该如何办且看古人的作法。【原文】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输人为之谓安令曰:“公孙綦为人请御史于王,王曰:‘彼固有次
    历史典籍
  • 战国策: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战国策: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提要】叫上级重用自己,总不是一个该直接了当陈说的事情。尤其在主张谦虚内敛的中国,就更应该讲点技巧来推重自己。【原文】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
    历史典籍
  • 战国策:秦大国
    战国策:秦大国
    【提要】弱小的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必然要讨好大国、强国。但讨好也要考虑方式方法。【原文】秦,大国也。韩,小柄也。韩甚疏秦。然而见亲秦,计之,非金无以也,故卖美人。美人之贾贵,诸侯不能买,故秦买之三干金。韩因以其金事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