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历史典籍

历史典籍

古代文史典籍主要有;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文选;古文观止;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

最新列表

  • 中华上下五千年:晋楚城濮之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原本称霸中原的齐国随着齐桓公的去世,宣告衰落。这时,南方的楚国趁虚而入,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楚成王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楚国军威大振,继而控制了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众多中小国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中华上下五千年: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公元前643年,称霸中原三十多年的齐桓公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攻击,齐国陷入混乱。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国。    齐桓公在世时,宋国国君宋襄公积极维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秦穆公招贤纳士
    中华上下五千年:秦穆公招贤纳士
        秦国地处西陲,本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附近一个姓嬴的部落。周朝初期,发展为一个小国,平王东迁时,秦襄公鼎力相助,因此被封为诸侯,并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定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南)。秦襄公正式立国之初,秦国国小民弱,在各大诸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张羊皮赎回的贤臣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张羊皮赎回的贤臣
        百里奚为楚国人,是西周开基之祖古公亶父的二儿子虞仲的后人,奚是他的名字,因住在百里乡,因此得名百里奚。虽然他也出自姬姓,但传到百里奚时家道早已没落。楚国宗法制度森严,百里奚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却是个家境贫困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齐桓公九合诸侯
    中华上下五千年:齐桓公九合诸侯
        在齐桓公的争霸大业中,长勺之战是一次少有的挫折,这也使得桓公更加重用管仲,不再独断专行。管仲建议齐桓公派人开采铁矿,这样一来可以大量制造兵器和农具;发展农业,以使国家和百姓充实起来;利用齐国近海的条件发展渔盐业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晋献公假途灭虢
    中华上下五千年:晋献公假途灭虢
        晋国原名为唐,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给他的弟弟叔虞的封地。叔虞的子孙改名为晋,并曾先后迁都到曲沃、绛、新田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东迁,为东周的建立立下了大功。晋武公即位后,曾活捉戎狄首领诡诸,后来就给自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管鲍之交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管鲍之交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年轻时交情就非常好。管仲早年丧父,还要奉养老母,很早就承担了养家的重任,生活得很清贫。好友鲍叔牙知道他生活艰难,就找管仲合伙做生意。但是,管仲家里很穷,拿不出本钱来,因此本钱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齐鲁长勺之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齐鲁长勺之战
        齐桓公即位后,大败支持公子纠前来挑衅的鲁国,并胁迫鲁国杀了公子纠,稳固了统治。他任用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桓公看到齐国社会稳定,物质繁荣,兵强马壮,便决定兴师伐鲁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葛之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葛之战
        郑国是西周末年一个新起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为郑桓公姬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兄弟,幽王的叔叔,与周王室关系亲近,在周室中任卿士。他接受分封后,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凭借自己的威望与名声,率族人和部分前商遗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鲁桓公醉中丧命
    中华上下五千年:鲁桓公醉中丧命
        鲁桓公,名轨,是鲁国的第十五任国君。他的父亲为鲁惠公,母亲本是惠公的宠妾。惠公的正室去世,轨的母亲才被立为夫人,轨也因此被立为世子。惠公去世时,轨还年幼,不能处理政事。群臣经过商议,决定先由年长庶子息姑做国君,他就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郑庄公掘地见母
    中华上下五千年:郑庄公掘地见母
    周宣王时,为了防止东南夷族的入侵,在中原的东南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同姓诸侯集团。他的弟弟姬友被封到郑,就是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卿士。后来西戎攻进镐京,郑桓公为幽王护驾,被西戎杀死在战场上。郑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石大义灭亲
    中华上下五千年:石大义灭亲
        周武王将商朝周围的地区和商朝的移民分封给他的弟弟康叔,建立了卫国,都城就是商朝遗都朝歌。卫庄公姬扬是卫国第12代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37年。据《左传·隐公三年》和《史记·卫世家》记载,卫庄公的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分封制和井田制
    中华上下五千年:分封制和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据说,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实行了,但其真正充分发展并盛行是在西周时期。所谓“井田”,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每一块方田长、宽各百步叫一“田”,一田的面积为百亩,由一人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平王东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平王东迁
        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无端点燃烽火台烽火,失信于诸侯。后来,他又要废掉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使得申氏的父亲申侯非常恼怒,联合犬戎举兵攻到了镐京。幽王惊慌失措,赶紧点燃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问世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经》问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诗本是配着音乐起舞而歌的歌词,可是,在长期的流传中,随着战乱和朝代的更替,音乐和舞蹈的部分都已失传,如今只剩下歌词了。    据说,到春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宫湦继位,他就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公元前782年即为周幽王元年。宣王统治晚年,穷兵黩武,专横霸道,使得西周社会矛盾尖锐。周幽王即位时又赶上连年旱灾,都城镐京周边发生大地震,致使百姓们饥寒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厉王止谤
    中华上下五千年:厉王止谤
        成康之治后,天下太平,四十余年不用刑罚。但从康王的儿子昭王开始,奴隶主贵族不断加重剥削,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西周获得贡赋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庶民助耕公田,二是诸侯的朝贡。到了周夷王时,西周国力衰弱,已有诸侯不朝。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宣王中兴
    中华上下五千年:宣王中兴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在彘地,此时在召公家的太子姬静已经长大成人。周、召二公决定立姬静为王,还政于他。第二年,姬静登位,成为周朝第十一位王,是为周宣王。    宣王充分吸取了父亲厉王的惨痛教训,即位后马上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中华上下五千年: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个兄弟,他们的思想、言行如出一辙,虽然不是孪生兄弟,却比孪生兄弟更能心意相通。他们就是商周时期,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和叔齐。    孤竹国位于如今的冀东地区,是冀东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周公辅成王
    中华上下五千年:周公辅成王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文王时,他就孝顺仁爱,武王即位后,又全力辅佐武王伐纣。在周灭商之战中,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因此虽然他姓姬名旦,却不直呼姬旦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文王求贤
    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文王求贤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也就是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他的长子叫微子启,由于其母地位低微,没能立为储君,但是他的小儿子辛是帝乙的正室所生,后来就由辛继承了王位。帝辛是商朝的末代君王,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纣王。其实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武王伐纣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武王伐纣的故事
        西伯姬昌在位五十年,还没来得及完成灭商大计就溘然长逝。虽然直到去世,姬昌都没能真正向商发起进攻,但是在姜尚的辅佐下,他为子孙后代推翻商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姬昌去世后,谥号文王,他的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后母戊鼎祭母
    中华上下五千年:后母戊鼎祭母
        商被周灭掉,殷也遭到破坏,沦为废墟。过了三千多年,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陽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其中有很多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就是甲骨文。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人们才知道那里当年曾经是盘庚迁都的遗址,就叫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帝乙归妹
    中华上下五千年:帝乙归妹
        商朝发展到后期,国势渐渐没落,就在商朝江河日下的时候,西方岐山下一个姬姓的部族周渐渐兴起。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为古公亶父,他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还有少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历史典籍
  •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庚迁殷
    中华上下五千年: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从成汤建国到帝辛(纣王)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经600多年。这600多年的前300年当中,商五次迁都。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前八”是指商朝
    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