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排名 古代兵法百科大全

最新列表

  • 罗织经:刑罚卷第十一
    罗织经:刑罚卷第十一
    刑罚卷·第十一【原文】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译文】让人达到死亡的境地,没有比构陷他谋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诱导人们做到服从,不刑罚他们就达不到目的
    古代兵书
  • 罗织经:瓜蔓卷第十二
    罗织经:瓜蔓卷第十二
    瓜蔓卷·第十二【原文】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译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
    古代兵书
  • 罗织经:谋划卷第九
    罗织经:谋划卷第九
    谋划卷·第九【原文】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祸方惩。【译
    古代兵书
  • 罗织经:问罪卷第十
    罗织经:问罪卷第十
    问罪卷·第十【原文】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译文】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本身,而是它的执行;刑罚的根本,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是如何确定犯罪。【原文】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
    古代兵书
  • 罗织经:保身卷第七
    罗织经:保身卷第七
    保身卷·第七【原文】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译文】世间的道理,人们不伤害自己却遭到别人的伤害;做人的道理,别人不原谅自己而自己却能原谅。【原文】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
    古代兵书
  • 罗织经:察奸卷第八
    罗织经:察奸卷第八
    察奸卷·第八【原文】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译文】奸臣不会自己招认,忠臣不能自己辩解。奸臣损害国家,忠臣损害自身。【原文】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陰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译文】没有智谋不
    古代兵书
  • 罗织经:制敌卷第五
    罗织经:制敌卷第五
    制敌卷·第五【原文】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译文】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生死不能兼容的人。不能认清敌人就无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
    古代兵书
  • 罗织经:固荣卷第六
    罗织经:固荣卷第六
    固荣卷·第六【原文】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译文】显达和宠幸有开始的时候,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凶险没有不变的,有智能的人纔能减少祸事。显
    古代兵书
  • 罗织经:治下卷第三
    罗织经:治下卷第三
    治下卷·第三【原文】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译文】自愿处于下属的人很少。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如果没有计谋,不是下级抵触上级,就是下级夺取上级的权力。【原文】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
    古代兵书
  • 罗织经:控权卷第四
    罗织经:控权卷第四
    控权卷·第四【原文】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译文】权力,是人们不可以缺少的。获取权力不容易,保住权力更加艰难;智能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谋略不当的人最终却能带来祸患,
    古代兵书
  • 罗织经:阅人卷第一
    罗织经:阅人卷第一
    阅人卷·第一【原文】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译文】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么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
    古代兵书
  • 罗织经:事上卷第二
    罗织经:事上卷第二
    事上卷·第二【原文】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译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原文】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8节
    阴符经:第18节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陰陽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变通,与天地同功用
    古代兵书
  • 罗织经:罗织经简介︰
    罗织经:罗织经简介︰
    《罗织经》简介︰《罗织经》是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著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此书,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此书,冷汗直冒,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6节
    阴符经:第16节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人之悭贪恩爱,如水渊也;酒色财气,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穷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学,自暴自弃,以假为真,以苦为乐,沉於水渊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晓,自取灭亡,将谁咎乎?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7节
    阴符经:第17节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胜。陰陽推,而变化顺矣。】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名,自然至静之道。然静者动之基,静极而动,天地万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为道,故天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4节
    阴符经:第14节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陽,下为陰。陽者,生也,恩也;陰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5节
    阴符经:第15节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文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於内者,不可见,不可知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2节
    阴符经:第12节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3节
    阴符经:第13节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0节
    阴符经:第10节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11节
    阴符经:第11节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8节
    阴符经:第8节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9节
    阴符经:第9节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
    古代兵书
  • 阴符经:第6小节
    阴符经:第6小节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杀,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古代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