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

古代兵书排名 古代兵法百科大全

最新列表

  • 度心术:诛心第十
    度心术:诛心第十
    诛心第十诛人者死,诛心者生。征国易,征心难焉。不知其恩,无以讨之。不知其情,无以降之。其欲弗逞,其人殆矣。敌强不可言强,避其强也。敌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虚位,人自拘也。行伪于谶(chen),谋大有名焉。指忠为奸,害人无
    古代兵书
  • 度心术:逆心第七
    度心术:逆心第七
    逆心第七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主昏而臣媚,顺之为逆。 忠奸莫以言辩,善恶无以智分。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主明奸匿,上莫怠焉。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古代兵书
  • 度心术:夺心第八
    度心术:夺心第八
    夺心第八众心异,王者一。懾其魄,神鬼服。君子难不丧志,释其难改之。小人贵则气盛,举其污泄之。穷堪固守,凶危不待也。察伪言真,恶不敢为。神褫(chi)之伤,愈明愈痛。苛法无功,情柔堪毕焉。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屈人者亦人
    古代兵书
  • 度心术:纵心第五
    度心术:纵心第五
    纵心第五国盛势衰,纵其强损焉。人贵势弱,骄其志折焉。功高者抑其权,不抑其位。名显者重其德,不重其名。败寇者纵之远,不纵之近。君子勿拘,其心无拘也。小人纵欲,其心惟欲也。利己纵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心可纵,言勿滥也。行
    古代兵书
  • 度心术:构心第六
    度心术:构心第六
    构心第六富贵乃争,人相构也。生死乃命,心相忌也。构人以短,莫毁其长。伤人于窘,勿击其强。敌之不觉,吾必隐真矣。贬之非贬,君子之谋也。誉之非誉,小人之术也。主臣相疑,其后谤成焉。 人害者众,弃利者免患也。无妒者稀,容人者释
    古代兵书
  • 度心术:御心第二
    度心术:御心第二
    御心第二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无生则乱,仁厚则安。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众怨不积,惩恶勿纵。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士子娇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严刑峻法,秦之
    古代兵书
  • 度心术:擒心第三
    度心术:擒心第三
    擒心第三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能微莫付权贵,贵则毁己。才大无忠者,用之祸烈也。人不乏其能,贤者不拒小智。智或存其失,明者或弃大谋。不患无才,患无用焉。技显莫敌禄厚,堕志也。
    古代兵书
  • 度心术:欺心第四
    度心术:欺心第四
    欺心第四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自知者明,人莫说之。身危者骇,人勿责之。无信者疑,人休蔽之。诡不惑圣,其心静焉。正不屈敌,其意谲(jue)焉。诚不悦人,其神媚焉。自欺少忧,醒而愁剧也。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古代兵书
  • 度心术:内容简介
    度心术:内容简介
    “得人心者得天下”;“上智者御心,下智者御力”。古往今来,这已经被普遍认同。大至治理一个国家,小到管理一个地方,甚或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皆同此理。得心,须先御心(驾御人心);御心,须先度心(了解掌握人心)。
    古代兵书
  • 度心术:度心第一
    度心术:度心第一
    度心第一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鲜也,御之弗厚焉。志大不朝,欲寡眷野。才高不羁,德薄善诈。民之所畏,吏无惧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
    古代兵书
  • 韬晦术:心晦卷七
    韬晦术:心晦卷七
    心晦卷七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
    古代兵书
  • 韬晦术:用晦卷八
    韬晦术:用晦卷八
    用晦卷八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
    古代兵书
  • 韬晦术:诈晦卷五
    韬晦术:诈晦卷五
    诈晦卷五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
    古代兵书
  • 韬晦术:避晦卷六
    韬晦术:避晦卷六
    避晦卷六易曰:“趋吉避凶。”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
    古代兵书
  • 韬晦术:养晦卷三
    韬晦术:养晦卷三
    养晦卷三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天有陰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
    古代兵书
  • 韬晦术:谋晦卷四
    韬晦术:谋晦卷四
    谋晦卷四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
    古代兵书
  • 韬晦术:隐晦卷一
    韬晦术:隐晦卷一
    隐晦卷一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
    古代兵书
  • 韬晦术:处晦卷二
    韬晦术:处晦卷二
    处晦卷二夫陽无陰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
    古代兵书
  • 止学:心卷九
    止学:心卷九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
    古代兵书
  • 止学:修身卷十
    止学:修身卷十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
    古代兵书
  • 止学:蹇卷七
    止学:蹇卷七
    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
    古代兵书
  • 止学:释怨卷八
    止学:释怨卷八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
    古代兵书
  • 止学:誉卷五
    止学: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
    古代兵书
  • 止学:情卷六
    止学: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
    古代兵书
  • 止学:利卷三
    止学:利卷三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
    古代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