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有哪些 佛经书籍书名大全

最新列表

  • 宗镜录略讲:第81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
    宗镜录略讲:第81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
    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82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
    宗镜录略讲:第82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
    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着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无心?答:石虎山前斗,芦华水底沉。真正佛法明心见性,也不能谈空,也不能说有,那么怎么样才是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9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
    宗镜录略讲:第79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
    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空。他解释《无生义》这部经典的道理,经中这位不退转天子已证到无生位的境界,这是他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80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宗镜录略讲:第80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好,问题谈到这里,上面所得结论的一句话:“若知心不可见”,那么另外一个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7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
    宗镜录略讲:第77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
    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千万注意!学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8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宗镜录略讲:第78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是最基本、最深刻的问题。换句话说,真正入大定、见性成就大智慧的人究竟是有知或无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5章 开掌大千小
    宗镜录略讲:第75章 开掌大千小
    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教通用的名词,外于我者,不同于我者都叫外道。另一种是佛法性的,经义中所说的外道,凡是心外求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6章 性情烹造化
    宗镜录略讲:第76章 性情烹造化
    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数、边际,唯有此心--形而上之体是没有边际、没有度量的。不过,这么一说,大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3章 千功输一骂
    宗镜录略讲:第73章 千功输一骂
    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天与道两字的定义就有四、五重解释。比如,四书五经中的“天”字,有时代表宗教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4章 跨鹤出银笼
    宗镜录略讲:第74章 跨鹤出银笼
    《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离”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经教讲,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发起厌离心。所谓厌离心就是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1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
    宗镜录略讲:第71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
    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差别。由禅定中得到智慧的力量、得到法身、得到佛法净土,此称法国土。比如净土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2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
    宗镜录略讲:第72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
    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细相叫掉举。不管修显修密,或依任何一宗一派修持。有时觉得粗的心念非常清净,可是细的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9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
    宗镜录略讲:第69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
    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入定,七天七夜坐着不动。后来有一个老修行问:“为什么不叫他们出来?”怎么出嘛!叫也叫不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70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
    宗镜录略讲:第70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
    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功夫或盲目修证,就是外道。所谓外道,并不是骂人的话,佛法对“外道”一词所下的定义是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7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
    宗镜录略讲:第67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
    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碍”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意识思想的意根。大家都想学佛成道,你说拿什么去成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8章 道人挑大担
    宗镜录略讲:第68章 道人挑大担
    “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师、法眼宗的重要性。像我们手里这部书《宗镜录》,是净土宗也是禅宗大师的著作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5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宗镜录略讲:第65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么修持方法,而此心还是不能安呢?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说的各种法门,要晓得如何调伏此心使它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6章 动心禅天遥
    宗镜录略讲:第66章 动心禅天遥
    《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与修观的方法,永明寿禅师引用天台宗的佛学和《华严经》教理的真义,我们首先要注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3章 止观丰佛宴
    宗镜录略讲:第63章 止观丰佛宴
    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4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宗镜录略讲:第64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药法亦尔,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药”。医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国医药中一种制药的方法,药制成粉叫“散”。制药者,中国古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1章 境来不劳眼
    宗镜录略讲:第61章 境来不劳眼
    “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喜欢息灭妄念,达到清净寂然的境界,这一类人的性向是“乐法行”。相反地,有些人不喜欢打坐,而专门听闻研究佛经,乃至听人说佛法的道理,由此去“彻无明底”,要把念头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2章 黄土让花红
    宗镜录略讲:第62章 黄土让花红
    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得愈好脾气反而变得愈大。这是什么原因要找出来。脾气还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实际上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9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
    宗镜录略讲:第59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
    止即是佛。破除障道。如阿伽陀药。遍治一切。如妙良医咒枯起死。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其破恶。是名对治以止安心。“止即是佛”,止就是佛境界。“破除障道”,可以破除一切修道上的魔障,至于打坐会走火入魔,那是武侠小说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60章  睛彩吓朦胧
    宗镜录略讲:第60章  睛彩吓朦胧
    上次讲到“观”方面的修持,最后一句是:“观能破暗,能照道,能除怨,能得宝,倾邪山,竭爱海,皆观之力,是为随对治以观安心”。接下来又转入另外一个主题。若观法时不得能所,心虑虚豁,朦胧欲开,但当勤观开示悟入,是为用第一义以观安心。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7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宗镜录略讲:第57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
    佛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