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有哪些 佛经书籍书名大全

最新列表

  • 宗镜录略讲:第58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
    宗镜录略讲:第58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
    现在继续讲修止,即打坐如何才能入定的阶段。不过,有个观念必须要了解,打坐并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练习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着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无处而不是、无时而不是,这是心地法门,并不是有个定的境界。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5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
    宗镜录略讲:第55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
    乃至无上菩提。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生其善粮。是名随便宜以止安心也。上次讲到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乃至由定而达到“无上菩提”,即大彻大悟,“悉皆克获”。“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止”,不管大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6章 远峰不近看
    宗镜录略讲:第56章 远峰不近看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3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宗镜录略讲:第53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4章 无花休怨春
    宗镜录略讲:第54章 无花休怨春
    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1章 大千眼开好识尘
    宗镜录略讲:第51章 大千眼开好识尘
    对于教理不通,光是做功夫,也是一种偏差。并非修禅不对,而是没有智慧的禅,很可能发生鬼定。鬼定就是五陰境界的定,我们对《楞严经》所言五陰境界要搞清楚。再来讲第六种病。“六、名利坐禅,如扇提罗死堕地狱”。佛涅槃后也有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2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
    宗镜录略讲:第52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
    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何求证的功夫没有了!因此永明寿禅师对当时佛教佛法这种普遍的情形作了一番批评。批评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9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宗镜录略讲:第49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如观音言。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50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宗镜录略讲:第50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上次我们谈到有关于永明寿禅师的评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所提的是中国唐宋以来佛教界里宗教与学术争论的重大问题。如果往上推,这个问题自从释迹牟尼佛涅槃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因为佛涅槃以后他的弟子们对于佛法的修持与见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7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宗镜录略讲:第47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依此观亦得解脱。这段开始是中国古代大德所说的内容,说明了由小乘的修法,因声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8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宗镜录略讲:第48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楞严疏云。击钟以辨真妄者。即闻性而可真。举声尘而辨妄。若因声有闻。此闻不离声。若离声有闻。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间不离于声。只合是声。不合是闻。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故有闻相。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5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宗镜录略讲:第45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若能了境本寂,识自无生,则入平等真空,方称究竟见性耳。故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前面彻底告诉我们“不从生因之所生,皆从了因之所了”的道理,所以假如能了境本寂,彻底地“了”了,了怎么了?无法解释,了就是了。真的此心一了,了了一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6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
    宗镜录略讲:第46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
    在说明“官印阀门”的修持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个普通人想训练自己变成一个特殊的超人,必须要有一个训练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学的名词叫做修持,而中国道家称之为修炼。今天的主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3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宗镜录略讲:第43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灭。要解释这些理论很麻烦,这些理论都是高度的逻辑思考论辩,透过智慧的正思惟,了解本体的道理,真正了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4章 梦醒梦还真
    宗镜录略讲:第44章 梦醒梦还真
    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1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宗镜录略讲:第41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圆”的说明,正好与这问题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象修净土念佛的,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怎么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2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宗镜录略讲:第42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9章 观花眼 流水心
    宗镜录略讲:第39章 观花眼 流水心
    佛经的问答往往都是一层一层转进的。佛先用波斯匿王提出问题,《楞严经》上。是这样说的: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40章 无言处 千口说
    宗镜录略讲:第40章 无言处 千口说
    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辩论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当此生命谁为主对于“见性”,我要再强调一次,通常我们看到“见性”二字,往往会将之与“明心见性”连在一起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7章 只眼胜千日
    宗镜录略讲:第37章 只眼胜千日
    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象南陽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8章 明暗还天地
    宗镜录略讲:第38章 明暗还天地
    上次讲到见性这个问题,引用了《楞严经》的经文。有很多同学提出来讨论,例如,我们眼睛可看见,瞎子看不看得见?就有一位同学根据《楞严经》的说法,认为瞎子是看不见前面的东西,可是瞎子看见前面黑洞洞的,所以还是看见。另一个同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5章 尽虚空是莲座
    宗镜录略讲:第35章 尽虚空是莲座
    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再来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诸位学佛想走大乘路线、认识佛法是什么东西?基本上要特别注意。《华严经》讲到普贤境界要我们明白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6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
    宗镜录略讲:第36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
    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所以佛告诉诸菩萨说幻不可求。幻术的范围包括很广,文字也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代表人类思想、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2章 空中好翻身
    宗镜录略讲:第32章 空中好翻身
    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任运非禅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无作无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怀局志,徇义迷文,可谓弃静求喧,厌同好异。看文字即可了
    佛经书籍
  • 宗镜录略讲:第33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宗镜录略讲:第33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南陽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是六祖的弟子,也是永明寿禅师的老先辈。有人间南陽忠国师,意念完全不动时,算不
    佛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