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有哪些 佛经书籍书名大全

最新列表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付嘱品第十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付嘱品第十
    付囑品第十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铡⒎ㄟ_、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目录
    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目录
    新版前言序自序敦煌新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紹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正文一正文二正文三正文四正文五正文六附編(一)(大乘寺本)韶州曹溪山六祖師壇經曹溪大師傳六祖大師緣起外紀 门人法海等光孝寺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机缘品第七
    機緣品第七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顿渐品第八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顿渐品第八
    頓漸品第八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忏悔品第六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忏悔品第六
    懺悔品第六(1)(1)此篇所說,凡有五節。一、自性五分法身香。二、無相懺悔。三、自心四弘誓願。四、自性三寶歸戒。五、自性一體三身佛。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陞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定慧品第四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定慧品第四
    定慧品第四(24)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25),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26)。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坐禅品第五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坐禅品第五
    坐禪品(1)第五(1)悟性論: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是禪定。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2),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3),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坐,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1)。」(1)摩訶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直譯為大智慧度。復云:善知識(2)!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3);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決疑品第三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決疑品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1)。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1)齋僧大會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7集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行由品第一
    六祖坛经: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行由品第一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門人法海編集行由品第一時,大師至寶林(1),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1)寶林寺即曹溪南華寺是也。法海壇經序云: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5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5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5集付嘱流通第十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荆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6集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 第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3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3集法门对示第九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4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4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4集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1集唐朝征诏第八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2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2集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荆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9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9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9集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0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90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90集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云: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4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4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4集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8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8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8集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2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2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2集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3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3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3集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平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0集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
    佛经书籍
  •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1集
    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讲记 第81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81集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
    佛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