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有哪些 佛经书籍书名大全

最新列表

  • 佛学入门:第七讲 33.佛经的四次结集
    佛学入门:第七讲 33.佛经的四次结集
    佛经的四次结集·三十三·本集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六讲 30.四无量心
    佛学入门:第六讲 30.四无量心
    ·三十·四无量心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六讲 31.四摄法与四宏誓愿
    佛学入门:第六讲 31.四摄法与四宏誓愿
    ·三十一·四摄法与四宏誓愿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因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须修习四摄的法门及具四宏誓愿,同时内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8.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佛学入门:第五讲 28.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名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六讲 29.菩萨乘及六度
    佛学入门:第六讲 29.菩萨乘及六度
    菩萨乘及六度·二十九·“菩萨”,印度话原称菩提萨?(BODHISATTA),菩提是觉义,萨?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6.实践八正道
    佛学入门:第五讲 26.实践八正道
    实践八正道历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7.五蕴浅说
    佛学入门:第五讲 27.五蕴浅说
    五蕴浅说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于介绍缘觉乘前,先须认识五蕴法非实,亦即经上常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之事实真相。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l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4.三十七道品简表
    佛学入门:第五讲 24.三十七道品简表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简表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注】!”.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5.略释四念处
    佛学入门:第五讲 25.略释四念处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①缘身执净,②缘受执乐,③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2.声闻乘简释
    佛学入门:第五讲 22.声闻乘简释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所以另起个别名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3.四圣谛简释
    佛学入门:第五讲 23.四圣谛简释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阿若?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四讲 20.略述八关斋戒
    佛学入门:第四讲 20.略述八关斋戒
    ·二十·略述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五讲 21.六根本烦恼
    佛学入门:第五讲 21.六根本烦恼
    六根本烦恼·二十一·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根本烦恼。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四讲 18.方便五乘佛法
    佛学入门:第四讲 18.方便五乘佛法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一、契机施度佛陀教典,称为契经,不但要上契如来之理,而且要下契众生之机。古德云:说法不契机,等于闲言语。故契机与否,尤为要紧。众生根机,由宿生栽培之浅深不同,致今生修学之利钝乃异。其钝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四讲 19.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佛学入门:第四讲 19.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虽属世法,却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础;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学,已为所有大中小学教育的根本,故先为说“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佛法。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6.宇宙有情概况
    佛学入门:第三讲 16.宇宙有情概况
    ·十六·宇宙有情概况在介绍方便五乘佛法前,吾人须先认识因缘所生法之宇宙有情众生之正报身心及依报世界概况,了知三界无安宅,故修学佛法,来出离三界,了生死大患。二、互相轮回—佛说世间,共有两种:(一)是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四讲 17.宇宙器界概况
    佛学入门:第四讲 17.宇宙器界概况
    宇宙器界概况·十七·器界,即指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和所资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间,或名器世界。不论国土和器物,据实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种识之所变所缘。然有情之种类繁多,且境界悬殊,故所变缘之器界,自是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4.业力的因果律
    佛学入门:第三讲 14.业力的因果律
    ·十四·业力的因果律“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Kamma),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一般人所说的,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5.因缘与果报
    佛学入门:第三讲 15.因缘与果报
    ·十五·因缘与果报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缘,是指一切事物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2.佛法大意
    佛学入门:第三讲 12.佛法大意
    ·十二·佛法大意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3.缘起的人生宇宙
    佛学入门:第三讲 13.缘起的人生宇宙
    ·十三·缘起的人生宇宙本集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0.三皈依
    佛学入门:第三讲 10.三皈依
    ·十·三皈依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三讲 11.佛法总纲
    佛学入门:第三讲 11.佛法总纲
    佛法总纲·十一·佛陀法药,广说虽有八万四千,简约之则不外三大纲领,曰戒、定、慧,此名三无漏学;以能断烦恼,能了生死,故称无漏(漏喻烦恼)。这可说是佛法的本体,若离此三,则非真正佛法。一、戒即戒律。譬如家有家规,
    佛经书籍
  • 佛学入门:第二讲 8.构成佛教三要素简表
  • 佛学入门:第二讲 9.吾人应有之警觉
    佛学入门:第二讲 9.吾人应有之警觉
    ·九·吾人应有之警觉本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发菩提心,勤修无上佛道及修行纲领一、世法无常先言环境:统观三界之内,整个世间,不论大小精粗,皆随成、住、坏、空,不停变化;由无而有是“成”,成至饱和是
    佛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