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

佛经书籍有哪些 佛经书籍书名大全

最新列表

  •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我有一位老学生,这些年来看着我写书的过程,不久前问我:「当这本书出版之后,透过它你有什么期待?」我心中立刻浮现出左顿喇嘛的影子,我在孩提时代看到他过世的情形,是那么宁静、温 和、有尊严。我回答我的学生说:「我希望每个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附录一
    西藏生死书:附录一
    慈悲与智慧郑振煌自从本书中文版于一九九六年九月问世之后,在华人社会掀起研究生死的热潮。所到之处,不论是台湾,或是美国、加拿大、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尔、印度等华人不多的地区,都有人向我主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在西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濒死经验,这是从死亡边缘活过来的人所报导的各种经验。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一直都有濒死经验的报导,包括在所有的神秘传统和萨满教(Shamanic)中,以及作家和哲学家们,包括柏拉图、教皇格雷格里、若干苏菲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西藏生死书: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我家乡,西藏的康省,有一位老堪布(khenpo,住持),在山里闭关修行了好多年。红卫兵宣布要「处罚」他(大家都知道「处罚」就是酷刑和死亡),于是派了一分队的红卫兵到闭关房逮捕他。堪布老迈得无法走路,红卫兵就找了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
    西藏生死书:第十八章 受生中阴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的经验是指在死亡过程的尽头,进入一个湮没消失的状态。据说,内分解的三个阶段,可以快到三弹指顷。父亲的白菩提和母亲的红菩提在心轮会合,称为「完全证得」的黑暗经验生起。地光明显现,但我们却没有认证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西藏生死书: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在现代世界里,当某人过世时,遗眷最大的痛苦,往往是以为对亲爱的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帮助。这个信念只会加深他们的痛苦和孤独。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亡者,也帮助我们在他们过世后继续活下去。佛教有一个很殊胜的特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六章 基础地
    西藏生死书:第十六章 基础地
    基础地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死亡是真理的时刻」或「死亡是面对面接触自己的时刻」。我们见过那些有濒死经验的人,有时候会提到他们看见自己的生命史重演时,会遭遇类似下面的问题:「你这辈子做了些什么?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西藏生死书: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当地光明在一个人死亡后显现时,有经验的修行人能够保持完全的觉醒,与它结合在一起,因而证得解脱。但如果无法认证地光明,我们就会遇见下一个中陰――法性的光明中陰。法性中陰的教法非常特别,这是一种特别的大圆满法门,几世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西藏生死书: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我记得人们常来看我的上师蒋扬钦哲,只为了请求他在他们去世时给予引导。他在整个西藏,尤其是东部的康省(Kham),非常受人爱戴和尊敬,有人甚至旅行好几个月,只求见他一面,在他们去世之前获得他一次的加持。我所有的上师都以下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西藏生死书: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莲花生大士说:人类面临两种死亡的原因:过早的死亡和自然寿命耗尽的死亡。过早的死亡,可以透过修持延寿的法门加以改变。但如果死亡的原因是自然寿命耗尽时,你就像枯竭的油灯一般,没有方法可以改变,你必须准备走。现在让我们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西藏生死书: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关怀临终者可以让你悲切地觉察到不仅他们会死,而且你自己也会死。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了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当我们终于知道自己正在迈向死亡,其他众生也跟着我们一起迈向死亡时,我们开始产生一种燃烧的、几乎心碎的脆弱感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西藏生死书: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一九七零年代初期,我第一次来到西方。令我深感困惑的是,在现代西方文明中,对于临终者几乎都没有提供精神上的帮助。在西藏,诚如我已经指出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认识佛教的崇高真理,也都与上师有某种关系。没有那一个人去世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章 心要
    西藏生死书:第十章 心要
    人们在真正证悟心性之前,没有人能够毫不恐惧而完全心安地去世。因为只有经过多年不断修行而加深的证悟,才能够在死亡过程的消解混乱中,保持心的稳定。就我所知,帮助人们证悟心性的所有方法中,大圆满法是最清晰、最有效、最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西藏生死书: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临终关怀医院里,一位近七十岁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乳癌已经到了生命终点。她的女儿每天都会来探望她,两人的关系似乎很好。但当她的女儿离开之后,她几乎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坐着哭。不久我才知道个中原委,因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西藏生死书:第八章 这一世:自然中阴
    首先让我们探讨四种中陰的第一个:此生的自然中陰,及其许多相关的意涵;然后,再渐次探讨其他三种中陰。此生的自然中陰跨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它的教法让我们清楚知道为什么这个中陰是如此珍贵的得度机会?它对人的真实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九章 精神之路
    西藏生死书:第九章 精神之路
    在苏菲教大师路米(Rumi)的《桌上谈话》(TableTalk)一书中,有这么一段猛烈而直截了当的话:大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如果你忘记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反之,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西藏生死书: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在佛陀证悟的那个重要晚上,据说他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觉醒阶段。首先,他的心「镇定清净,没有瑕疵,净除烦恼,变得柔软、随适、专注和不可动摇。」他把注意力转向前世的回忆,以下是他对于那个经验的描述:我忆起许多、许多前世。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西藏生死书: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中陰在藏文中称为Bardo,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的「过渡」或「间隔」。Bar的意思是「在……之间」,do的意思是「悬空」或「被丢」。Bardo一词因《中陰闻教得度》一书的风行而闻名。这本书自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四章 心性
    西藏生死书:第四章 心性
    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由于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面向的实存。贝珠仁波切告诉我们一只井底蛙的故事。有一天,有一只海蛙造访这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你是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西藏生死书: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许多世以来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人,来到北印度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他发誓如果不发现真理就不起来。传说,到了傍晚,他征服了愚痴的力量;第二天清晨,在金星划破天空时,他长久以来的坚忍、修行和圆满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二章 无常
    西藏生死书:第二章 无常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们——即使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转头设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击,我将义无反顾但如果你认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错了。人们来了又离开,来去匆匆,手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西藏生死书: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我小时候在西藏听过乔达弥(KrishaGotami)的故事,她是位生长在佛陀时代的少妇 ;她的第一个儿子在一岁左右就病逝了,乔达弥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她的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嘲笑她,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译者序
    西藏生死书:译者序
    在这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西藏生死书: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第一次接触死亡的经验,是在我七岁左右。那时候,我们准备离开东部高原前往西藏中部。我的上师有一位侍者名叫桑腾(Samten),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时代很疼我。他的脸明亮、圆润而丰满,随时都会开颜而笑。因为他很随和
    佛经书籍
  • 西藏生死书:作者自序
    西藏生死书:作者自序
    西藏是我的故乡。在我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秋吉·罗卓(JamyangKhyentseChokyiLodro)位于康省的寺庙。我们西藏人有一个殊胜的传统,就是寻找过世大师的转世灵童。他们的年纪很小,必须接受特殊的训练教
    佛经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