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典籍 > 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古代书籍大全

最新列表

  •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曾看到过一本《了凡四训》的小册子,并没有用心认真读。直到母亲重病,在长沙的各大医院医治无效,从而吃长素发心学佛,因此改变命运,延长寿命直至往生的种种瑞像,为助母亲提升品位,以尽一点孝心,才使我们兄弟姐妹及表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后感——学道理,长知识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读后感——学道理,长知识
    偶然看到这本书,因为是新书,而且非常薄的小册子,就从图书馆借来看,顺便可以复习下古文。对于神鬼志异、因果轮回之类的思想一直都是“敬而远之”,对佛教故事的真实性也总是持有怀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的生活中总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净空法师主讲
    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净空法师主讲
    尤惜陰居士曾说,《了凡四训》是奉行《感应篇》与功过格的事实。了凡先生所用的功过格,我们在《德育古鉴》里刊出来了。《德育古鉴》就是一部功过格的感应录,完全是依功过格而编的,不但教我们修行,且加强我们的信心。《俞净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读《了凡四训》有感——向善之心
    了凡四训:读《了凡四训》有感——向善之心
    向善之心。再来说说向善之心。千万不要以为必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有好报”。“杀人放火金腰带,铺桥修路无尸罕的事情多了,还有一句话说“好人不偿命,祸害活千年”嚕一架飞机失事,机上无一幸存,你能说全机上一两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原文
    了凡四训:原文
    第一篇立命之学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附录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参云栖大师自知录
    了凡四训:附录 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参云栖大师自知录
    附录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参云栖大师自知录陈癸丞提供准百功:救免一人死。完一妇女节。阻人不溺一子女。为人延一嗣。准五十功:免堕一胎。当欲染境,守正不染。收养一无倚。葬一无主骸骨。救免一人流离。救免一人军徒重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略传
    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略传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于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第四篇 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能够积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来往,做人的方法必须加以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新又新&rs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整理人的话
    了凡四训:整理人的话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开头所以先谈“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第二篇 改过之法
    了凡四训:第二篇 改过之法
    人,既然不是生下来就是圣人,那里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只要有了过失,就不可以怕改。所以袁了凡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后,就接著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出来,教训他的儿子袁天启。这第二篇就是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第三篇 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第三篇 积善之方
    上一篇所讲,改过的种种方法,能够把今生的过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会变成坏命了;但是还不能把坏命变成好命。因为这一生虽然不犯过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没有犯过失,造罪孽,却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经犯,这一世虽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简介——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简介——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
    启蒙教育
  • 了凡四训: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白话文(了凡弘法学会整理)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
    启蒙教育
  •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名利无聊,但贫穷也很无聊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名利无聊,但贫穷也很无聊
    《菜根谭》上有一句短小精悍的话,我很喜爱,反复揣摩玩味——“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台湾作家刘墉有本书,叫《冷眼观人生》,我没看过书的内容,但对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记住了,因为他说得很好。
    启蒙教育
  •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为人处世之书:洪应明《菜根谭》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为人处世之书:洪应明《菜根谭》
    最近比较忙,看的书不多,不过也有几本,慢慢推荐一下。为人处世之书:洪应明《菜根谭》这是一本类似于《围炉夜话》的小册子,是明代的洪应明所写,后世流传下来。如果说《围炉夜话》是一本劝善之书,那么《菜根谭》就是一本为人处
    启蒙教育
  • 菜根谭:读《菜根谭》有感
    菜根谭:读《菜根谭》有感
    《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通篇教人正心、修身、齐家之道。由于作者洪应明所处时代、以及自身性格所限,菜根谭多少有消极、悲观的一面,虽然如此、其中也不乏发人深省的句子。黑格尔说只要存在总是有其存在的道理,既
    启蒙教育
  •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这本书很冷
    菜根谭:菜根谭读后感·这本书很冷
    我偷看了躲在书后面的那个老头子。洪应明。古代老夫子的清高,冷傲,希望自己圆滑起来,却始终圆滑不下去,有时候会被人识破,有点孤愤,飘在世外,自得其乐,混得不坏,但也不好,没有坏心眼,但绝对明哲保身。没有查过,他是不是这样子。--
    启蒙教育
  • 菜根谭:万象皆幻 智者须达
    菜根谭:万象皆幻 智者须达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尘中之尘:比喻人及一切生物的渺小。影外之影:指身外的名利权位如镜中花水中月转眼即逝。上上智:最高智慧。了了心:了当形容词用,明白、理解
    启蒙教育
  • 菜根谭:菜根谭读书笔记·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
    菜根谭:菜根谭读书笔记·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
    【一】《菜根谭》上的话短小精悍,意蕴丰富,我都很喜欢,其中有句不错的:“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台湾作家刘墉有本书,叫《冷眼观人生》,我没看过书的内容,但对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记住了,因为他说得很好。只
    启蒙教育
  • 菜根谭:乐贵真趣 景不在远
    菜根谭:乐贵真趣 景不在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盆池拳石:如盆之地,如拳之石,形容空间的狭小。真正的生活乐趣并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和几块奇怪岩石,山川景色就已经齐全;领悟大自然景色不必远求,只要在
    启蒙教育
  • 菜根谭:世间皆乐 自生苦心
    菜根谭:世间皆乐 自生苦心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甘其心尔。谷答樵讴:是指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俗人一般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所以一
    启蒙教育
  • 菜根谭:浮云富贵 醉酒耽诗
    菜根谭:浮云富贵 醉酒耽诗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浮云富贵之风:视富贵有如浮云般的高尚品格。岩栖穴处: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膏肓泉石之癖:泉石指泉水山石,成语有“病入膏肓”,病入膏肓之间,任何药物都难以治
    启蒙教育
  • 菜根谭:短暂人生 何争名利
    菜根谭:短暂人生 何争名利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陰?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石火光中:指以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形容人生的短促。蜗牛角上:比喻地方极小。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在这种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去争夺名利究竟有多
    启蒙教育
  • 菜根谭:山花似锦 涧水如蓝
    菜根谭:山花似锦 涧水如蓝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除、排解、放弃事物。真理与事物是紧密相连的,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固执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
    启蒙教育